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以正合,以奇勝」─匿蹤戰機的實際效益

By Yangkovsky
←圖為美國F-22A匿蹤戰機(Internet)
  為了在與「邪惡的蘇維埃帝國」空軍對抗中能確保制空權,美國弄出了F-22A「制空戰鬥機」,其意思是「控制天空」而不只是「空中優勢的取得」。這種戰機最初計劃採購750架,然後隨著蘇聯的瓦解,假想敵不再,結果在短短幾年內,預定採購數量驟降至200架左右,近年更因聯合打擊戰機(JSF)的諸多先進性能,讓美國國會認為不需要那麼多F-22,甚至醞釀將F-22的採購數量壓到183架。對此,美國空軍總是以各種方式證明F-22的必要性,一下屆各種機會證實F-22的萬夫莫敵之勇,一下是強調某些「邪惡國家」開始擁有比F-15更好的飛機......。說來也奇怪,幾年前按照英國國防部超級電腦的分析,1架F-22可以幹掉10架Su-35、EF-2000、Rafale等;而按照近年美方紅旗演習的數據,F-22幹掉了幾十架敵機才被好運的F-16幹掉。照這樣類比,180架F-22A相當於1800架Su-35,甚至相當於數千架傳統戰機。那麼美國空軍到底在不滿什麼?####
  當然一方面是美國空軍想要「坐擁世界最強戰機」來「自Hi」,但多少也與實際需求有關。
任何戰機都有載彈量限制,因此那種「以一擋十」或是「以一擋數十」實際上是建立在「後勤無虞」的想定上。因此除非匿蹤戰機數量可以多到完全靠匿蹤戰機進行戰鬥、護航、保護後勤等,否則這上述作戰想定就需要傳統戰機支援,特別是由於匿蹤戰機很貴,加上現在世界局勢不像冷戰那麼緊張,因此真的要花大錢把空軍大量匿蹤化並不切實際,連美國都吃不開。因此這種「匿蹤戰機居少數」的想定很符合現實狀況。這樣一來可以預見的是,在短期內,匿蹤戰機的實戰效益仍與傳統戰機的表現有關:如果傳統戰機成功的為匿蹤戰機營造出後勤無虞的作戰條件,那匿蹤戰機就可以以一擋數十,反之,飛彈用完的匿蹤戰機別人就算打不到,他也不能打人。既然對傳統戰機應該仍有依賴,因此匿蹤戰機實際上對敵傳統戰機的交換比不會如想像般誇張。
  孫子兵法提到「以正合,以奇勝」,意思是說兩軍交戰,以對稱的力量與敵抵抗,然後再以奇兵「不對稱力量」出擊取得勝利。筆者認為這就是匿蹤戰機現實上的效益:在匿蹤戰機還無法占空軍的多數時,傳統戰機就是所謂的「正」,而匿蹤戰機則是其中的「奇兵」。用這樣的觀點看,即使是能以一擋百的匿蹤戰機也絕非無敵,他仍然需要足夠的數量,所以我想美軍並非「無病呻吟」,另一方面,匿蹤戰機與傳統戰機的相對數量是進行戰力分析時相當重要的參數。

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武器輸出與政治角力

By Yangkovsky
←首飛當日的Su-35BM 901號機(www.sukhoi.org)
  很多年前,Sukhoi總設計師Mikhail Simonov在接受俄國「科學與生活」雜誌訪問時提到「研製地五代戰機的目的之一,在維持世界政治力量的均衡」。這種「以武器影響政治力均衡」的行為在冷戰以後層出不窮,例如美國用北約包圍蘇聯,蘇聯想把核彈放到古巴,到近年的「戰區飛彈防禦計畫」等。台灣人比較熟悉的則是戰鬥機的採購:老共買Su-27SK,老美就賣F-16;老共的Su-27一次只能打1個目標,老美就讓台灣的F-16一次只能打1個目標;老共還沒有R-77,老美就先把賣給台灣的AIM-120扣著,等老共有R-77,台灣馬上接收到AIM-120。####
  在蘇聯垮台的最初10年,美國出現了F-22、F-35等匿蹤戰機。其中F-35則本來就是設計來外銷,他的匿蹤性能雖然遜於F-22,但與其他戰機相比理論上仍是最好的,而他的航電系統之類很多地方還超越F-22。把這種飛機拿去外銷,一方面老美自己可以賺錢,二方面等於是讓客戶來保護自己。2007年初F-22短期駐防日本加首納基地,而後又傳出日本擬購買F-22的消息。雖然日本採購F-22的可能性目前仍趨近0,但結果是一樣的:一但有「必要」,則會有F-22從日本升空,只差升空戰機的國籍可能不同而已。照這樣走,美國和他的友邦起碼可以在稱霸天空一二十年。
  很多人把希望壓在研製中的俄羅斯五代戰機,認為五代戰機的出現可以平衡掉美係的技術壟斷。這種賭注是很安全的,因為五代戰機擁有一開始就考慮的匿蹤設計,而其他參數又以「超越F-22」為原則在設計。只是,五代戰機要量產,好歹是2015年以後的事。其實不用等到PAK-FA,已經在飛試的Su-35BM已經是相當程度的「反F-22」,這項論點的依據並不是爭議頗多又不易查證的匿蹤性能,而是各項已經存在的成熟技術,只是這些技術在Su-35BM身上搭得好,所以他能反制匿蹤空軍。重點是,這架飛機的價位遠低於F-22,大約只在EF-2000、Rafale的等級。
  Su-35BM與F-22還有個很大的不同:F-22的優勢很大程度決定在匿蹤技術,為了避免機密外洩,若要外銷就必須在匿蹤上動手腳,那對F-22來說可是大工程,因為他徹頭徹尾都是超高的「黑科技」。Su-35BM卻不同,俄方可以輕易的動手腳,限制所輸出的Su-35BM的戰力。
  所以以技術特性來說,Su-35BM非常適合做為俄國與西方強權的政治角力籌碼:一樣是出口Su-35BM,實際戰力可以從輕鬆對付傳統戰機到對抗匿蹤空軍不等。就像美國賣F-16給台灣,可以讓他只與Su-27SK打平,過一陣子也可以很輕鬆的讓他對抗Su-30MKK一樣。
  近年俄國經濟復甦,原油與原料的持續漲價又讓俄羅斯經濟可望穩定增長,在經濟較有力的情況下,俄羅斯就更能利用武器出口來影響世界政治力的均衡。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從Su-35到Su-35BM─談俄係4+代戰機

By Yangkovsky
←圖為Su30MK戰機
  這個題目不只很多剛入門的軍事愛好者不了解,就連不少專業的評論者也理解有限。這裡先談Su-27家族的部份。儘管進入90年代以後型號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階段:老Su-35-Su-30MK-Su-35BM,這是該家族的「進化主軸」,然後加上一些「非主流」改型而構成整個「新世紀側衛」家族。Su-27系列的「4+代化」領航員是Su-35,這種飛機於1981年決定發展,主要目的是壓制F-15C等當時即將服役的美國主力戰機,作為Su- 27與MFI之間的過度。與Su-27S那種「局部突破以超越假想敵(F-15A)」不同,Su-35幾乎是在各項性能都超越假想敵。這種飛機在90年代初定型。其技術被用於將各式Su-27系列提昇到4+代,4+代Su-27與4代最主要的差異在於R-77主動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以及精確對地對海飛彈的使用能力。1995年前後推出的Su-27SM以及Su-30MK方案便是這種改良思想的產物,他們主要是透過軟體升級,或是用稍微好一點的電腦,而具備多用途性能,其改良概念是「把4+代的功能附加在4代飛機上」。####

  但真正現在滿天飛的Su-30MK又是另一回事了,這種飛機於1998年正式開始發展,其最主要的特色是採用幾乎全新的航電架構,採用90年代初期開始研製的BTsVM-486電腦,該電腦用了32位元的486DX2-50晶片、486DX4-100等Intel及AMD的商規晶片,就電腦性能來說甚至是優於老Su-35甚至優於幻象2000-5的。這種開放式架構的設計目的是作為所有俄係4+代航空器的航電核心。除電腦外,Su-30MK用了許多Su- 35的次系統,如RWR、資料鍊等。Su-30MK採用開放架構,所以可以輕易應客戶需要而改變航電配置,因而衍生出幾乎全俄係航電的Su- 30MKK/MK-2、採用多國航電的Su-30MKI、Su-30MKM等,各種Su-30MK性能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與之前的「把4+代功能接在4代架構上」概念相比,這批Su-30MK等於是"「以4+代航電架構為核心,接上4代次系統」。兩者本質上是不同的,這也是俄方一在強調研製Su- 30MK相當於研製新的飛機、Su-30MK是當時可立即使用的最先進戰機的原因。
  Su-30MK之外,Su-27SM、Su-27SKM、Su-33UB、Su-33改基本上都是在Su-30MK的開放架構下改良的產物,只是彼此性能差距又很大,例如33UB就用了運算能力百億次級的電腦。另外像2000年推出的Su-35UB基本上也是這個思想的產物,他等於是用了更大量Su-35 設備的Su-30MK。甚至Su-35BM的改良思想都來自Su-30MK:他不是「把5代設備附加到4+代戰機上」,而是「把4+代設備附加在5代核心上」的產物。

  簡單的說,俄製4+與4代戰機的差異在於1.功能上:增加R-77發射能力與精確對地對海攻擊能力、2.架構上:把4代設備裝在新設計的4+代航電核心上、3.電腦技術:放棄全自製電腦,改為引進西方商規晶片以追求時效與功能,但同時保持研製國產電腦,用於自用飛機。以上所言也適用於MiG-29家族的4+代化。先出MiG-29M,然後類似技術用於SMT、K等型,後來SMT找到買主後已經過了很多年,所以就跟Su-30MK一樣用了新的架構,只是Su- 30MK用的是BTsVM-486,MiG-29SMT用的是BTsVM-386。等到K型找到買主時又過了更多年,所以K型搞得很接近4++代的MiG -35。

  至於坊間流傳一種「本質上是4代飛機,只是多了精密對地攻擊能力與R-77發射能力」的「傳統構型Su-30」,然後引出取多荒謬評論的「罪魁禍首」,就是Irkut廠自行改良的Su-30KN。該機是早期KnAAPO的Su-30MK尚未推出,而俄軍的改良案獎落誰家又還未明確時,由生產Su-27UB 以及Su-30K(純攔截機)的Irkut廠自型改良的多用途戰鬥轟炸機方案。該機基本上就是前面提到的「4+代功能加到4代飛機上」的產物。由於早期的新聞指出Su-30MK就是Irkut推出的,加上Su-30KN為傳統無前翼構型,使得台灣的評論者很直觀的把中共採購的Su-30MKK與他聯想在一起,然後就說Su-30MKK是本質落後的產物等等,詳細看那些評論的依據可以發現,這類評論所批的對象,正是Su-30KN。

  反過來,在大陸方面則是一股腦的對印度購買的Su-30MKI狂批,說那是Irkut廠自己改的,改得不好等等。實際上查MKI的發展史,是有設計局工程師介入的,並非工廠自改此外。從公開廣告也可見端睨:MKI型也是設計局的廣告主打。而真正由工廠自己改的Su-30KN卻從未見於設計局的廣告,只能在 Irkut工廠以及NIIP的相關廣告見其芳蹤。所以大陸人猛批的「工廠自己亂改」的,其實也是Su-30KN。

  這就是有趣的地方,台灣人批大陸買的MKK是過時的產物,以及大陸人批印度買的MKI是工廠亂改的產物的依據,來自同一架飛機─Su-30KN,但人家真正買的跟這架飛機卻沒有關係‧‧‧。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西班牙海軍/巴里阿利級飛彈巡防艦

By Captain Picard
←巴里阿利級是美國授權西班牙生產的防空版諾克斯級,擁有標準SM-1MR防空飛彈。圖為Extremadura號(F-75)。
  在1960年代末期,西班牙向美國購買一批防空版諾克斯級(Knox class)飛彈巡防艦,並授權西班牙Bazan廠旗下的Ferrol 造船廠 建造,在1973至1976年共完成五艘,西班牙海軍稱之為巴里阿利級(Baleares class)。相較於偏重反潛功能的原版諾克斯級,巴里阿利級則以防空為主要任務,所以在裝備與設計上有若干不同。首先,巴里阿利級取消了直昇機庫,將原本直昇機甲板的空間用來安裝一座美製MK-22單臂飛彈發射器,這是MK-13的輕量化版,彈艙只能裝填16枚標準SM-1防空飛彈。為了導引標準SM- 1防空飛彈,巴里阿利級在艦尾艛增設了一座SPG-51照明雷達,而主桅杆頂則加裝一座Hughes的SPS-52B長程3D對空搜索雷達來強化防空偵蒐能力。####巴里阿利級的其他主要武裝仍與原版諾克斯級相當,包括艦首一門MK-42 Mod9 54倍徑五吋艦砲以及艦橋頂的MK-68 Mod.12艦砲射控系統,以及艦橋前方用來裝填ASROC反潛火箭的Honeywell MK-16 八聯裝發射器,而兩舷也各有一組雙聯裝MK-32 Mod9固定式324mm魚雷發射器,攜帶24枚MK-46魚雷。聲納方面,巴里阿利級捨棄原版諾克斯的SQS-26大型低頻艦首聲納,改用Inisel-Raytheon DE-1160LF中頻艦首聲納 (即SQS-56),艦尾還有一具EDO SQS-35(V) VDS可變深度聲納。艦上的反制系統包括Elsag Mk-1000電子戰系統、一套FANFARE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以及MK-36 Mod1干擾彈發射器。在1980年代,巴里阿利級又追加了兩組四聯裝美製魚叉Block 1B反艦飛彈發射器(通常只配備四枚)、兩套西班牙自製的Meroka Mod.2A3近迫武器系統(採用12管20mm機砲) 與配套的Selenia RAN-12L射控雷達。在2000年代新一代F-100艾爾瓦洛.迪巴贊級神盾巡防艦陸續服役之計,日漸老舊的巴里阿利級也 從2004年起陸續退出現役。在2007年6月20日,已除役的Cataluna(F-73)於大西洋的北約演習中作為靶艦擊沈。

艦名/使用國 巴里阿利級飛彈巡防艦/西班牙(Baleares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西班牙/E.N. Bazan, Ferol船廠
尺寸(公尺) 長133.6 寬14.3 吃水4.6
排水量(ton) 標準3350 滿載4177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mbustion Engineering V2M 1200psi鍋爐*2

Westinghouse Bazan蒸汽渦輪 *1/35000

單軸 單舵

航速(節) 28
續航力(海浬) 4500(20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Hughes SPS-52B長程3D對空搜索雷達*1

Raytheon SPS-10F平面搜索雷達*1

Elsag Mk-1000電子戰系統

Loral Hycor MK-36 Mod1干擾彈發射器*4(SRBOC)

FANFARE魚雷反制系統*1

聲納 Inisel-Raytheon DE-1160LF艦首聲納*1

EDO SQS-35(V) VDS可變深度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MK-68 Mod.12艦砲射控系統*1(含一具SPG-53射控雷達)

MK-74防空飛彈射控系統*1(含一具SPG-51照明雷達)

Selenia RAN-12L射控雷達*1

乘員 256
艦載武裝 MK-42 Mod9 54倍徑五吋艦砲*1

Honeywell MK-16 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裝填8枚ASROC反潛火箭,可再裝填 )

MK-141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1980年代加裝)

雙聯裝324mm MK-32 Mod9魚雷發射器*2(配備24枚MK-46魚雷)

Browning M-2 12.7mm機槍*2

FMC Mk-22 Mod0單臂飛彈發射器*1(裝填16枚標準SM-1MR防空飛彈)

Meroka Mod.2A3近迫武器系統*2(1980年代加裝)

艦載機

姊妹艦

共六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F-71 Baleares 1970/8/20 1973/9/24 2005/3/30
F-72 Andalusia 1971/3/30 1974/5/23 2005/12/15
F-73 Cataluna 1971/3/11 1975/1/16 2004/6/30
F-74 Asturias 1972/5/13 1975/2/12
F-75 Extremadura 1972/11/21 1976/11/10 2006/9/15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日本海軍潛艦艦內生活

By 玄史生
←日本海軍巡潛乙型伊號第二六潛水艦。
歡迎至MDC軍武狂人夢第二論壇相關欄位參加討論
  在此以乙型為例介紹日本海軍潛艦的艦內生活:乘員95名,艦長以下軍官定員12名,士官兵定員83名,士官佔半數(潛艦操作需要各種專業技能,所以士官比例較高),潛艦因為乘員人數有限,平時值班採三班制(只有最大的伊400型是四班制),所以士官兵應各種狀態需求,要會多種配置的技能,艦長室在艦身中部,不過只有約1坪(3.3平方公尺)亣,裡頭有床舖、小書桌、椅子、壁櫃、洗臉盆,用餐時則是到軍官室與其他軍官一齊用餐。
  軍官(含準軍官、特務軍官)集中居住軍官室,用餐也是在此,臥舖是單側一層或二層,用簡單的布簾區隔,少數大型巡潛另有戰隊司令室或軍官寢室,但不多見。其他士官乒則是在前、後部兵員室,臥鋪是兩側三層式,其他非值班官兵臥鋪不夠時,就直接在地板上睡大通鋪,另有收納式餐桌,個人私物則置於收納箱(用餐時也拿來當椅子),魚雷發射管室則是水雷科員居住區,名符其實伴魚雷而眠。####

 乙型的出擊作戰天數約60日左右,艦內雖有各種糧食庫、蔬菜庫、冷藏庫等,但因艦內空間有限,容量並不大,所以設計時便以活用所有空間搭載糧食為前提,出擊時從魚雷發射管、兵員室、軍官室可利用的空間都塞滿米袋、罐頭和瓶裝食品,就連通道也是堆上幾層米袋,再鋪上木板以供行走。也因冷藏庫空間限制,生鮮食品出航後5~10天就消耗殆盡,剩下來的日子就是以各種肉類罐頭、醃菜、乾燥蔬菜為主(馬鈴薯、洋蔥在比較涼爽的魚雷發射管室可以放一個月),另有食鹽片與維生素藥錠以補營養不足。不過用餐時則是軍官、士官兵同一菜色,沒有上下之分,同時提供的是純白米飯(銀飯)而非麥飯。

 基本上,潛艦當然禁酒,但是慶祝擊沉戰果或個人升級時,還是允許飲酒(軍官室的桌下,往往收納可爾必思、啤酒、清酒等飲料),抽煙則僅限於艦橋外值星哨戒人員與通風較良好的發令所。

 潛艦由於柴油引擎、馬達的發熱,加上通風能力有限,艦內溫度、溼度普遍偏高,特別是在盛暑的南太平洋、印度洋行動時尤甚,所以作戰時艦內(尤其是最熱的主機室)只穿內衣或打赤膊是常態,而乙型的清水搭載量為28噸,另外柴油引擎也提供海水淡化,但除了人飲用外,蓄電池也需要補充電池液,所以淋浴只限一週一回,平時只能一天一臉盆水,用毛巾擦身體聊勝於無。至於內衣、褌(丁字褲)則是出航時大量搭載,裡面穿10天、外面再穿10天,夠臭了再丟掉,以節省用水

 #關於日本海軍潛艦的艦內生活,主要參考:

  今井賢二‘伊号潜水艦《出撃→帰投》ダイアリー’
   潮書房<丸1995年12月別冊 戦争と人物16 艦隊の先兵 日本潜水艦の技術と戦歴> 74~85頁

  雨倉孝之‘苦楽に満ちたドン亀乗りの生活 サブマリナー24H’
   学習研究社<歴史群像>2005年6月号 No.71 162~169頁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衣索匹亞歷史軼事

By Von Guo 衣索匹亞教會、黑猶太人、所羅門王與示巴女王、共產革命
←衣索匹亞教士(Photo by Steve Evans from Bangalore, India)
衣索匹亞的教會
  衣索匹亞的主要教會是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 Church)。自主教會是拜占庭東正教最高級別的獨立教會,所有自主教會均不受其他教會的管轄。東正教最早的四個自主教會位於羅馬帝國的四個重要的東方城市,即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後來,俄羅斯正教會也取得了與它們同等的地位。迦克墩公會議(或稱卡爾西頓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是於西元451年在迦克敦,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東岸,舉行的第四次基督教大公會議。與會的有東方教會的500位主教,牧首(Patriarch),及教皇的數位代表。此會議產生了重要的基督論定義,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此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為異端。因為亞歷山大(Alexandria)、耶路撒冷(Jerusalem)和安提阿(Antioch)主張基督是神人一性,所以與羅馬教皇與拜占庭帝國教會體系分裂。####分裂出來的被世人稱為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 Church)。之後君士坦丁堡教會又與羅馬教會分裂(AD787,第七次公會議),前者被稱為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後者被稱為天主教(Roman Catholic Church)。直到1959 伊索匹亞的 Orthodox Church 才由亞歷山大的教會獨立出來,但並非由於教義上的歧見。准其「分燈」的是亞歷山大教會的教宗兼全非洲地區的牧首西芮爾六世(Coptic Orthodox Pope of Alexandria and Patriarch of All Africa, Cyril VI.)。伊索匹亞的東方正統教會人口為40~45%、回教45%,而羅馬天主教會人口微乎其微。

相關資料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6%AD%A3%E6%95%99%E8%87%AA%E4%B8%BB%E6%95%99%E4%BC%9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F%A6%E5%85%8B%E5%A2%A9%E5%85%AC%E6%9C%83%E8%AD%B0
http://en.wikipedia.org/wiki/Ethiopian_Orthodox


←一位於以色列服役的黑猶太人(from Wikipedia)
黑猶太人
  在伊索匹亞的黑猶太人被稱為Beta Israel,而另一貶意稱呼則為 Falasha。有一說其是摩西的後裔:摩西帶以色列人過紅海,而他自己的族人反而南下,到達阿比西尼亞(Abyssinia)定居。而另一說則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 Dan 部不想捲入可能發生的內戰,在九世紀有部隊由以色列國土離家出走,來到阿比西尼亞(Abyssinia)定居。與當地人通婚之後當然有了黑色後裔。 他們世世代代仍被教導謹記自身的血緣,所以未被當地人同化而湮沒。 歷史上,Beta Israel也和伊國王室的軍隊交戰過並因戰敗被俘。
  以色列於1950年頒佈的《認祖歸宗法》(Law of Return)使Beta Israel 共12万餘人得以移民回「袓國」定居在以色列,其中尤以 1984 的摩西作業(18,000)和 1991 的所羅門作業(14,500)著稱。前者為救援因飢饉而逃荒至蘇丹的伊籍猶太人。後者為避免因衣國共產政權崩潰在即,可能帶給Beta Israel 的災難。Beta Israel在以色列受教育 納稅 服兵役,在先進社會過西式生活,表面上看似處境大有改善,但背後仍不免遇上社會以白人為主要人口的種族問題,例如所捐出之血遭丟棄。另外,不止衣索匹亞,在烏干達、加納、辛巴威、馬利(Mali)、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地均有少量有黑膚猶太人。
見: http://www.mindspring.com/~jaypsand/ethiopia.htm


←Piero della Francesca- the Queen of Sheba Meeting with Solomon
所羅門王、示巴女王與約櫃
  傳說中有所羅門王及古衣索匹亞王國示巴女王(Queen of Sheba)血統的衣索匹亞帝國阿克蘇姆王朝首代皇帝Menelik一世據云還曾北返所羅門王朝和其父所羅門王相見。所羅門王一高興之下,賞了兒子一個約櫃(Ark of the Covenant)的複制品,並指派一批祭司等聖職人員護送其南下,該批人並將終其餘生於他鄉看守斯物。詎料,隨行人中有不願離開袓國者,遂將約櫃真假調包。而Menelik一世在回國的路上才知道弄到手的是其父的鎮國之寶,也樂得侵吞。真的約櫃於是放在伊索匹亞的故都Axum,直到今日。每年要被抬出遊街一次,平日是放在一所戒備森嚴的教堂。你相信這個傳說嗎?至於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是否有過關係,舊約沒有多寫-畢竟所羅門王也是後宮嬪妃成群,這也不是甚麼奇怪的事。倒是用Ge'ez文寫的 Kebra Nagast,相當於衣索匹亞聖經,記載了不少的傳說。
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Kebra_Negast


←衣索匹亞與索馬利亞,其中淡黃色者即為Ogaden區

共產革命與衣索匹亞

  1973年,東部的索馬利亞人展開了反政府鬥爭,影響所及餓死數十萬人,在加上石油危機,帝國首都阿迪斯貝巴陸軍叛變,趕下了曾經對抗法西斯殖民政權的衣索匹亞末代皇帝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由軍人政府(PMAC, Provisional Military Administrarive Council) 建立了共產政權,以恐怖手段統治並殺害了數十萬人。塞拉西一世原是接受美援,力量強過依靠蘇俄的鄰居索馬利亞。索馬利亞人想併吞衣索匹亞的Ogaden區,蘇俄布里茲涅夫照顧了她的須求,其對索馬利亞的軍援屬敘利亞以南最大一宗。剛開打時索馬利亞打的不錯,但後來衣索匹亞發生軍事政變,塞拉西一世出逃以色列,衣國馬列主義軍政府和卡特政府斷交,轉向布里茲涅夫要援助。布里茲涅夫盱情度勢,決定棄索保衣,而美國人也就因應改變援助對象,開始和索馬利亞打交道 因為美國須要索國的海港。這一場戰爭史稱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之戰,主要為了爭奪紅海南出口。布里茲涅夫弄來了古巴正規軍直接上火線支援衣索匹亞人;另外,東德支援通信、南也門協助後勤、北韓訓練民兵。差不多同一時間,布里茲涅夫也以同一手法在安哥拉、莫三鼻克搞革命輸出,其主要針對好望角。另外越南也與蘇聯簽立軍事同盟,隨後入侵柬埔寨,接著開放金蘭灣供蘇聯使用。75~80年之間 蘇聯海軍更在全球大演習;而入侵阿富汗,自然就是布里茲涅夫全盛期的頂點,但那也是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附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85%AC%E6%9C%83%E8%AD%B0
天主教和東正教公認的會議如下:

第一次: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西元325)
第二次: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西元381)
第三次:以弗所公會議(西元431)
第四次:迦克墩公會議(或稱卡爾西頓會議)(西元451)
第五次: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西元553)
第六次:第三次君土坦丁堡公會議(西元680-681)
第七次: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西元787)

其後只由天主教舉行會議如下:

第八次: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西元869-870)
第九次:第一次拉特朗大公會議(西元1123)
第十次:第二次拉特朗大公會議(西元1139)
第十一次: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西元1179)
第十二次:第四次拉特朗大公會議(西元1215)
第十三次:第一次里昂大公會議(西元1245)
第十四次: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西元1274)
第十五次:維埃納大公會議(西元1311-1312)
第十六次:康斯坦茨大公會議(西元1414-1418)
第十七次:費拉拉-佛羅倫斯大公會議(西元1438-1445前後)
第十八次:第五次拉特蘭大公會議(西元1512-1517)
第十九次:特倫多大公會議(西元1545-1563)
第二十次: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西元1869-1870)
第二十一次: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西元1962-1965)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非洲的基督教帝國-衣索匹亞帝國簡史

By 安國寺
←古代衣索匹亞錢幣
  阿比西尼亞(Abyssinia,衣索匹亞的舊稱)從西元前五世紀到十世紀為止,由自稱是所羅門王跟示巴女王後代Menelik一世創立的阿克蘇姆王朝()統治。他們的統治者稱號為negusa nagast',即為王中之王(近東這類稱號很普遍)。西元325年左右,接受了埃及影響力最大的基督教教會-主張二性論的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時間非常的早,跟羅馬開始把基督教正統化的時代略近,而伊斯蘭教要到西元七世紀才創立。強大的阿克蘇姆王國透過位於現今厄利垂亞的港口阿杜利斯,掌握了紅海的貿易權,該港向西可透過河運連接至尼羅河,位於內陸航運與國際海運的交會點,因此成為一大商港,西向羅馬、東向印度輸出諸如象牙、龜殼、黃金、寶石等豐富的物產。勢力一度遠及阿拉伯半島,征服了葉門,並且在350年征服了努比亞(今日蘇丹)的Kush王國。####

←拉利貝拉的岩石教會群

  阿克蘇姆王國後來被Zagwe王朝推翻(11~13世紀),由於Zagwe朝奪竄了所羅門-示巴女王的高貴正統王朝而立,為避免遭受世人及史家謾罵,所以自稱為摩西的後代以避嫌。在其鼎盛時期,於首都拉利貝拉建立了今天列為世界遺跡的岩窟教會群(Rock-Hewn Churches, Lalibela),該教會群不是由石頭推砌,而是在山岩上直接雕鑿出教堂。在其統治期間基督教文化大盛,並自認為是古以色列王國的繼承者。



←打敗義大利入侵者的衣索匹亞皇帝皇帝Menelik二世。
  1270年,由自稱為阿克蘇姆王國血脈的阿姆哈拉人Yekuno Amlak建立的所羅門朝推翻了Zagwe朝。所羅門朝,又稱為衣索匹亞帝國,其基督教文化依然盛行,在全國大興土木建立大量教堂,據說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都進獻給了教會,一直是四周伊斯蘭國家之間基督教的中流砥柱。所羅門朝到了16世紀以後逐漸衰弱,陷入了諸侯割據的場面,直到19世紀皇帝Tewodros二世統一全國,是為中興之祖,與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帝國分庭抗禮。1896年,衣索匹亞帝國在皇帝Menelik二世的領導下於第一次衣索匹亞戰爭中的艾德瓦戰役(Battle of Adwa)中打敗了試圖入侵的義大利軍隊,並迫使義大利簽定了阿迪斯阿貝巴條約,承認衣索匹亞帝國的主權。

  1936年,義大利法西斯黨攻陷衣索匹亞帝國(第二次衣索匹亞戰爭),並將其殖民地化成為義屬東非的一部分,直到1941年盟軍趕走了義大利殖民勢力為止。1952年,衣索匹亞與厄利垂亞合組聯幫,並於1962年吞併之,直到1993年再度分裂出去。1973年,東部的索馬利亞人展開了反政府鬥爭,影響所及餓死數十萬人,在加上石油危機,帝國首都阿迪斯貝巴陸軍叛變,趕下了曾經對抗法西斯殖民政權的衣索匹亞末代皇帝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由軍人政府(PMAC, Provisional Military Administrarive Council) 建立了共產政權,以恐怖手段統治並殺害了數十萬人。1987年的公民投票推翻了這個軍事政權,並成立了衣索匹亞人民民主共和國,由衣索匹亞勞動者黨一黨獨裁專政。91年,由於各地情勢不穩,總統逃亡;1995年制定新憲法,是為衣索匹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陛下戎裝像。















維基百科的衣索匹亞帝國
http://en.wikipedia.org/wiki/Ethiopian_Empire
推薦:衣索匹亞歷史專題blog
http://ethiopedia.blogspot.com/

註:除了衣索匹亞以外,位於努比亞(今日蘇丹)的馬庫里亞(Makuria)也曾經建立過基督教王國,他們於六世紀左右接受了基督教(一樣比伊斯蘭教的創立早),並且在中世紀達到其鼎盛時期。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中國/86式裝甲步兵戰鬥車

By Captain Picard
←屬於中共海軍陸戰隊的早期版86式裝步戰車,明顯是前蘇聯BMP-1的翻版。
  在1970年代末期,中共基於越戰以及懲越戰爭的教訓,認為陸軍必須盡快配備能直接支援步兵作戰的裝甲步兵戰鬥車(IFV)。當時蘇聯陸軍配備了世界第一種裝步戰車──BMP-1,由於中蘇交惡,使中共無法直接獲得這種設計。當時中共的北方車輛製造廠(日後北方工業集團)認為自身有能力生產製造BMP-1 這樣的裝甲車與車上的裝備,但是仍不具備從頭發展整合一輛裝步戰車的能力;由於中共陸軍的需求相當迫切,為了節省時間,當時中共遂透過埃及取得了少數 BMP-1,並由627所展開仿製工程(同時其從埃及取得的還包括Mig-23S戰鬥機),其產品編號為WZ-501,從1980年展開試製,1984年推出樣車開始測試;由於此時兩伊戰爭方酣,伊拉克與伊朗雙方都迫不及待地向中共訂購這種仿製版BMP-1。WZ-501稍後於1986年定型,型號正式確立為86式,1987年開始少量生產並優先交付兩伊雙方的陸軍,在戰爭末期伊拉克反攻階段投入戰場。####國外訂購的86式於1992年交付完畢,接著才開始接受中共本身的訂單,首批於1993年率先交付部署在華北的解放軍王牌單位──第38軍,成為解放軍採用的第一種裝步戰車,中共陸軍總共裝備了1000輛左右,大部分部署於中國大陸北部。此外,緬甸與斯里蘭卡也曾購入86式。

  相較於BMP-1,86式的主要變更包括:車頭延長20cm,使全車重心更加平衡;履帶後方的導流柵由六片減為四片,其側板改為下彎型;增大車體兩側各四個球型射口的孔徑與射界;重新設計能防止浮游時發動機進水的排氣口護罩;降低車頂步兵艙蓋的突出程度,以減少對砲塔俯角的妨礙;其餘方面,86式的車體基本設計大致與BMP-1相同,車內空間幾乎毫無差別。86式全車由77塊鋼板焊接而成,據說焊接、細部加工與表面處理都比原裝的BMP-1略佳,顯示中共生產此車時使用的工藝比前蘇聯更進步,防護力咸信稍有提升;而車頭上方的裝甲(含動力艙板蓋)由鋁合金製造,並帶有7條加強筋。86式的車體前上裝甲厚度 6mm,傾斜10度,車體前下方裝甲厚度19mm、傾斜34度,砲塔正面裝甲厚度23mm、傾斜48度,砲塔兩側裝甲厚度19mm、傾斜54度,砲塔後部裝甲厚度13mm、傾斜60度,砲塔頂部厚度6mm,至於砲盾厚度則為26~33mm,全車都能抵擋7.62mm子彈的射擊。86式的戰鬥重量為 13.3ton,動力為一具6V150水冷燃油直噴五汽缸柴油發動機,仿自原本BMP-1的UTD-20,在每分鐘2600轉時可輸出293馬力的最大功率,推重比22馬力/噸,最大道路時速約65km,平均越野速率35km/hr,道路續航力460~510km,最大浮游里程數100km,越壕寬度2m 以上,垂直越障高度0.6~0.8m,爬坡能力58%(約29度),側傾行駛能力為46%(25度),浮游時依靠履帶轉動撥水,浮游時速約7.2km,浮游時周圍浪高必須在25cm以內,水流速率不能超過1.2m/s,整體機動能力與BMP-1相仿。86式設有六對承載輪,採用扭力桿獨立懸吊系統,第一與第六對承載輪並以液壓減震器補強,錳鋼鍛造的履帶為雙鞘式,鞘耳的造型經過特別設計以增加水中浮游能力。86式的機械式變速箱有5個前進檔與1個後退檔,操縱系統結合了液壓、氣壓與機械連動,可自由切換,如液壓系統故障則以電磁閥切換為氣壓式,如液壓、氣壓式都失效則切換為機械式,故十分安全可靠;駕駛席採用方向盤設計,異於中共先前大部分的裝甲車(採用舊式雙操縱桿)。86式還配備全車加壓式核生化防護系統,由過濾器以及附有塵土分離器的增壓風扇所組成,其中增壓風扇機組位於車長席後方的頂部。

  86式車頭左側是駕駛席,其右為發動機室,車長席位於駕駛席後方。駕駛席設有三具潛望鏡,中間的一具在浮游渡河作業時可改成高潛望鏡,在夜間則可換成夜視鏡(有效距離60m),而車長席艙蓋同樣設有三個潛望鏡,車長指揮塔並能全向迴旋。與BMP-1相較,86式車長席的艙蓋中央潛望鏡在夜間換成星光夜視鏡(有效距離250m),而非BMP-1的紅外線夜視鏡,因此得以省略車長艙蓋上的紅外線探照燈。車體中央設有一座單人砲塔,重900kg,內部只有砲手一人;砲塔內裝有一門86式73mm低膛壓反戰車砲,是BMP-1上的2A28的中共仿製版,全砲重110kg,比原裝2A28輕5kg,全長近2.2m,實用射程765m,使用穿甲彈的砲口初速為410m/s,主砲俯仰範圍為-3度30~+30度30,砲塔迴旋速率大於20度/秒,砲盾右側還有一挺86式 7.62mm同軸機槍,備彈2000發,砲塔兩側各有三具煙幕彈發射器;砲塔底部設有一具73mm主砲的自動裝彈機,由輸彈器、抓彈/提彈器與推彈桿組成,裝填時主砲必須下壓至-3度30的最大俯角,緊鄰步兵艙的彈盤內容納有86式翼穩脫殼穿甲彈與翼穩鋼珠榴彈各20發,火砲最大射速為8發/分,如果裝彈機失效則可採用人力裝填;由於自動裝彈機彈盤毫無安全隔絕措施,形成了整車生存上的重大弱點。砲手席設有一具日/夜兩用瞄準儀,包括日間光學瞄準儀以及夜視儀,其瞄準刻度分為穿甲彈與榴彈兩種劃分;而晝間瞄準儀的放大倍率為6倍,夜間瞄準儀則為6.7倍,有效使用距離約400~900m。砲塔右側設有一個白光探照燈,原型車上還曾出現過外置雷射測距儀。此外,BMP-1原本架在砲管上的AT-3反戰車飛彈發射架,則被中共自行開發的紅箭73反戰車飛彈(AT-3的中共仿製版)所取代,射程400~3000m,最大射速約每分鐘2發,發射器與砲塔內各有兩枚備射飛彈;飛彈裝填時砲管需固定於28度仰角,並由砲手打開車艙伸手進行人工再裝填作業(耗時約50秒),所以只能在白天使用。除了前述武裝外,車內還備有一具40mm69式火箭筒(RPG的中共仿製版,備彈五枚)與10枚手榴彈,而連/排級指揮車上還配備一具紅纓-5或前衛-1/2肩射防空飛彈發射器。車尾的步兵艙分隔為左右兩個,每個步兵艙內各設有一排沙發座位,各容納四名步兵;椅背位於內側,使乘員能面對車體兩側並直接從射口出槍射擊。車體兩側各設有四個球型射口,其中最靠近車頭的兩個是班用機槍射口,朝車頭方向30度角,後六個則是步槍射口,可左右各轉15度、俯仰各12度,車內每挺機槍的彈藥基數為1200發,並設置彈殼袋與抽氣風扇;每個射口都附有觀測窗,車尾艙門也有觀測窗,此外每個步兵都還擁有一個具備除霜功能的固定式日間潛望鏡(全車共19個潛望鏡)。兩個步兵艙各有一個厚重的測開式艙門供步兵進出,兩艙門內各藏有一個油箱(左、右容量分別為60公升、70公升),增加燃油存量之餘順便提高防護能力,而兩步兵艙之間是中央主柴油箱。

  沿襲BMP-1的86式,自然遺傳了前者一切的問題與缺點,僅追求強大的火力,但對於作戰效率、人體工學與安全性則是十分輕忽,例如車內裝備線路凌亂,妨礙車員與步兵的進出和操作;步兵艙太過低矮狹窄,入座的步兵必須彎腰,舒適性極差,經過長距離顛簸行駛後早已僵硬酸痛不堪,抵達戰場後早已動彈不得;雖然帳面火力看似強大,但是車員配置不良,砲塔內只編制一員砲手來負擔所有的搜索、瞄準、操砲以及反戰車飛彈裝填作業,操作的武器達三種之多,工作負荷沈重,萬一主砲裝彈機故障,砲手更只能自力救濟人工裝填,不佳的人體工學與過於繁重的工作使得86式的長時間持續作業能力大打折扣;車內安全設計不佳,主砲彈盤沒有任何防護隔絕措施,很容易遭擊穿引爆導致全車炸毀,車頭前上方的鋁合金裝甲也有低融點、低燃點的問題,而車內的消防滅火設施更只有兩具手提的滅火器(以車內狹小的空間,屆時人員也很難即時取用滅火器來控制災情)。而且以現代化的戰場強度而言,BMP-1/86式雖然帳面火力強大、機動性頗佳,但設計老舊的73mm火砲射程過短,敵不過現代化裝步戰車常見的25~30mm機砲,且精確度差、俯仰範圍小(這是因為砲塔過於低矮之故),車體裝甲防護能力亦顯得不足。由於86式的乘坐舒適性極差,部隊反應不佳,近年中共演習畫面中都只看到此型裝步戰車帶領步兵衝鋒的畫面。整體而言,仿自BMP-1的86式進入服役的時間太晚,早已落後國際水平甚多。

←86式的兩棲登陸車版──86B型。
  在1995年,北方公司針對前述86式的弱點推出改良型,稱為86A,有限度改善了車內設備的布置情況,減少原先過於凌亂的問題,此外也在前側上發發動機排氣口處增設一個護罩來避免浮游時發動機進水的情況,但此護罩過於突出,阻礙到主砲的射界,因此只有在浮游作業時才加裝。此外,北方工業也以86式為基礎,推出一系列衍生設計,包括拆除砲塔、僅配備一挺7.62mm車長機槍的WZ-503裝甲運兵車(APC)、配備紅箭73B反戰車飛彈(四管發射器,車上備彈16枚)武器站的WZ-504反戰車飛彈車、換裝25mm機砲塔(以及一挺7.62mm同軸機槍)的WZ-505裝步戰車、配備FMC 25mm腹蛇(Bushmaster)鏈砲塔的NFV-1裝步戰車(可搭載8名步兵)、WZ-506裝甲指揮車,以及加裝外置式浮游套件(包括大傾角車頭、車尾浮游推進器 、防水的引擎進/排氣裝置等)的86B兩棲運輸車,不過除了86B獲得中共兩棲陸戰隊採用之外,其餘車型都沒有實際接獲訂單。

←1990年代推出的86G,換裝一座新的焊接砲塔,並以一門30mm機砲取代原本的73mm火砲,武器配置更為實用。
  在1990年代,86式的最新改良方案──86改(86G)推出,最主要的改良是換裝一座焊接式的新型單人砲塔,正面有大幅度的傾角造型以增加避彈能力,武裝為一門中共自製的新型30mm鏈砲,射速200~300發/分,對地面目標射程約3000~4000m,對空有效射程約2500m,車內備有125發穿甲彈與225發榴彈,此外還有一門7.62mm同軸機槍,砲塔兩側各有三具84式76mm煙幕彈發射器,煙幕彈發煙時間為5秒,能在車體前方100m左右、距離地面上方5m左右引爆,形成一道110m寬的煙幕。砲塔頂部後方仍保留一具紅箭-73D反戰車飛彈發射架,相較於早期的紅箭-73的改登在於換裝縱列戰鬥部,最大穿透能力為800mm厚的RHA,並能擊穿由反應裝甲保護的280mm厚度、78度傾角鋼甲。砲塔頂左側設有一具新型雙眼瞄準儀,內含日 /夜間瞄準儀,其中夜視儀為第二代星光夜視鏡,也可選配紅外線熱影像儀。未來中共陸軍現有的86式裝步戰車將陸續升級為86G的水平。86式的後繼者是中共仿自俄羅斯BMP-3的97式裝步戰車,後者於1990年代開始研發,2004年起裝備部隊。

型號 86式裝步戰車
製造國/廠 中共/北方車輛製造廠
使用國 中共、伊朗、伊拉克、斯里蘭卡、孟加拉
車體尺寸(m) 長6.74 寬2.97 高2.154
戰鬥重量(tonne) 13.3
發動機/馬力 6V150柴油機*1/293
推重比(tonne/馬力) 22
極速(km/hr) 65
續航力(km) 460~510
乘員 車員3名,搭載8名步兵
武裝 86式:

86式73mm反戰車砲*1

7.62mm同軸機槍*1

紅箭73反戰車飛彈發射器*1(備彈4枚)

煙幕彈發射器*6

 

86G:

30mm鏈砲*1

7.62mm同軸機槍*1

紅箭73D反戰車飛彈發射器*1(備彈4枚)

煙幕彈發射器*6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俄羅斯二戰勝利節─紀念〝偉大捍衛祖國戰爭〞

By Yankovsky
←勝利節接受群眾致謝的老兵們(Photo by Yankovsky)
  5月9日是俄羅斯的〝勝利節〞(День победы),紀念〝偉大祖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即二次大戰),這是他們非常盛大的節日,是國定假日,有時候運氣好的話,例如去年,從51勞動節一路放假到勝利節,共10天假期。俄羅斯對大衛國戰爭是很看重的,2月23日是男人節,也與這個戰爭有關。通常這天在莫斯科的紅場以及聖彼得堡的冬宮廣場會有閱兵儀式,當然莫斯科的會比較大。今年莫斯科的閱兵擴大舉辦,最新款的機動型洲際彈道飛彈Top-M (SS-25,〝白楊〞)、T-90改型坦克、2005年才服役的新型空降坦克(配125mm戰車砲)、Tu-95與Tu-160戰略轟炸機,以及剛接收的Su-34戰鬥轟炸機都出席莫斯科閱兵式。
不過我則是在聖彼得堡過勝利節。####
  兩個禮拜前我到圖書館辦圖書續借手續時,就有看到冬宮廣場在進行勝利節遊行的預演,當時只有不兵儀隊,但民眾說節日當天會有武器。原本是說10點開始遊 行,我到涅瓦街的時候已經10點30,不過武器的遊行還沒開始,一堆軍車停在河道附近待命。有防空飛彈,也有短程彈道飛彈,我興奮的拍下了幾張遠遠的照 片,然後聽說11點開始,所以我就很放心的去肯德基吃早餐兼午餐,想說充足體力,在好好的參加後續活動。吃完飯,11點整,出了肯德基,怎嚜人群都往回 走。一問之下,悲情,活動結束了!!這叫什麼鬼閱兵啊哪有十幾分鐘就結束的!不甘心的我繼續往冬宮廣場走,只看到了表演台,為一一個有軍事風格的事物,就 是一個穿著制服滿身徽章的老兵,大家都搶著跟他照相,我也跟他照相,然後要跟他說"勝利節快樂!"卻不小心說成"生日快樂!"然後才改過來。

←滿身徽章的老兵(Photo by Yankovsky)
  不過活動其實沒有完全結束。勝利日的活動是一整天的,除了早上的小型閱兵之外,下午會有老兵遊行,他們會從涅瓦接的尾巴〝起義廣場〞遊行到冬宮,接受沿路 群眾的歡呼與致謝,然後到達冬宮廣場,參加為他們舉辦的勝利日音樂會,到晚上10點還會有煙火。在這下午的空閒時間,民眾就到處散步。
  我猜想這天應該很多人會去軍事博物館,果然如此,本來沒有想要今天去參觀軍事博物館的我,想說在勝利節去參觀衛國戰爭區,應該比較有感覺,所以就進去,感 受一下那節慶氣氛。我越過古代軍事區,直接到三樓的衛國戰爭區,民眾們也是如此,其他區都冷冷清清,而衛國戰爭區則有不少民眾。因為是在應景的勝利節,廣 場上放著戰爭時期的樂曲,加上現在俄文比較好,對他們依些標語之類能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我這次看得比較有心得,甚至深受感動。當然以前也是感動過,只是 以前的感動是當我看到那些捍衛祖國的勇士辛苦的戰鬥的照片時,心想〝這些人現在努力捍衛的被侵略的國家,在幾十年後會成為一小時內可以毀滅世界的強國", 當時想到這種〝男人的浪漫〞,差點潸然落淚。不過今日的感動則是因為把自己融入了衛國戰爭時期的感觸當中而來。

←圍城期間老百姓一天的糧食:125g麵包(Photo by Yankovsky)
  聖彼得堡在蘇聯時期稱為列寧格勒,列寧格勒與史達林格勒大概是偽國戰爭中最有名的兩個城市。在列寧格勒發生了900天的圍城戰爭,而在史達林格勒則是蘇聯紅軍展開大反擊的起點。
1941年納粹德國迅速的進兵到列寧格勒,打算一舉拿下這個沙俄時期的首都,來重創蘇聯士氣,經過一番激戰,紅軍瓦解了納粹的野心,於是德國對列寧格勒展 開了為期900天的圍城之戰,藉由切斷列寧格勒對外的聯繫,外加猛烈空襲,試圖瓦解列寧格勒的民心士氣。在這將近3年時光,列寧格勒幾乎是在自給自足的情 況下作戰。我們很難想像,因為物資短缺,他們老百姓一天的食物,就是一塊125g的麵包!!軍事博物館中就有這種125g的麵包的標本。,很多人在這期間 不是戰死而是餓死,博物館內有一個叫做Tanya的小學生的日記,記錄著2年內週遭親人的死亡:〝某某某幾月幾日早上死了〞,〝祖母幾月幾日死 了〞,.....,〝全都走了〞,最後一份是〝只剩下Tanya一個人〞,想到這樣的紀錄是出自一個小學生之手,就會深深的覺得戰爭有多麼罪惡。還有那種 武器工廠的裝配線的照片,令人驚訝的是,裡面的工人都是小朋友,因為他們的父親都在前線‧‧‧。

←圖為Tanya的日記(Photo by Yankovsky)
  圍城戰爭期間再列寧格勒的音樂大師蕭士塔維奇(Шастакович)為了激勵士氣,做了一手首獻給列寧格勒的曲子,不顧外面的猛烈空襲,他們還是在那裡 舉行音樂會,並透過廣播傳到城市的每個角落,以及蘇聯其他地方。昨天我的偶像Юрий Темирканов舊有一場音樂會,演奏的就是蕭士塔為其當年的曲目。只可惜那場音樂會不能買票....。
順著博物館的展覽動線,這段艱苦的歷史像電影一樣在腦海重演,看著看著,到某個年份,蘇聯的武器產量已經超越納粹,然後看到蘇聯開始反擊,然後在戰爭末期,一張戰場上的牌子寫著"交出基輔!〞讓人漸漸看到勝利的曙光。
  衛國戰爭期間最有名的"菜市場武器"大概就是"卡秋沙"火箭炮了。似乎所有人去軍事博物館都為了一賭"卡秋莎"的倩影。當我在戶外展市場欣賞著〝龍捲風〞 多管火箭時,就有小朋友說"那是卡秋莎!"然後他老爸就說"不,那不是卡秋莎",然後又陸續看到一堆人走過去都會問"那是卡秋莎嗎",後來我乾脆告訴他們 "卡秋莎在裡面....,比這個小很多...."。被誤認的還不只龍捲風,博物館內只要是長得像多短火箭發射器的車子,在這天通通"變成"了"卡秋莎"。 由於"卡秋莎"與"Ksyusha"音近,害我聽著聽著對那個多管火箭產生一種莫名的情愫,我不由得伸手撫摸"卡秋莎",這時我體認到,或許這正是為什麼 要叫她"卡秋莎"的原因:當你是"卡秋莎"的成員,這種名子會讓你把它當作異性來對待,然後激起保衛家園的鬥志‧‧‧至少我是這樣想的啦,所以我一直主張 武器的名子要用女性,特別是戰鬥機、槍枝這種與使用者總是在一起的武器。
  晃了一個下午的軍事博物館,感受了那種氣氛。然後我就回到東宮廣場,等著看老兵遊行。曾經當到比較高階的老兵會穿著盛裝軍服,相滿徽章出席,沿路群眾不斷 大聲歡呼"烏拉~~~"(Уррррраааа)萬歲)〝謝謝!〞(Спасибо!)〝謝謝你們,祖國的捍衛者!〞(Спасибо! Защищаники родины!!),因為才剛從軍事博物館感受氣氛的關係,聽到後面那句差點掉下淚來。這些〝祖國的捍衛者〞大概都七八十歲了,不只是男性,也有很多阿 婆,他們雖然都老了,可是很多都很活潑,有的會很高興的跟著群眾揮旗子,跟群眾我手之類。這真的是很感人的氣氛。不過也有些年輕人搞笑,半路亂認爺爺,別 人高喊"謝謝你們!祖國的捍衛者"時,有人喊"謝謝!爺爺!"害我在感動中差點噴飯。
  遊行隊伍中還有"900天小孩聯盟",是那些在圍城900天期間出生的小孩的聯盟。也有高喊"我們的!家鄉!蘇聯!"的隊伍出現,他們高舉史達林肖像,以 及其他與蘇聯有關的東西。也有那種"情境車隊",就是車子跟成員跟搞得跟衛國戰爭時期一樣,有老兵坐鎮,然後依些年輕男女穿著蘇聯軍服湊人數的那種,蘇聯 女兵服看起來實在很有感覺....。
  他們聚集到冬宮廣場,參加為他們舉辦的致謝音樂會,在那裡演唱與演奏許多戰爭時期的名曲。俄國不愧是芭蕾舞大國,有些輕快曲目的舞步直接給你來個芭蕾舞的"連續360度瘋狂旋轉"那套,看得實在過癮。
  他們的民族性真的好活潑。音樂會的尾聲試一連串輕快的戰爭音樂,有一位與會的老兵跟一位阿婆就離開座位,在那裡跳起了輕快的舞步,攝影機帶到他們的時候, 全場鼓掌,後來那位老兵發現自己上鏡頭,就不好意思的跑回座位了。他們的戰爭歌曲有高亢的,有莊嚴的,也有浪漫的情歌,我想想我們抗戰時的歌曲,怎嚜所有 歌都是以壯烈為主要訴求,一點美感都沒有,我想這八成是古老的儒家思想"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把愛情視為見不得人的事情的產物吧。
  這個節日過得真是感動,等我把照片整理上傳,來個衛國戰爭看圖說故事區,希望對二次大戰有興趣有研究的朋友如果看到感興趣的東西可以寫個文章來介紹一下,到時候我也可以去補拍更多相關的圖片。

更多照片請看:
http://album.blog.yam.com/album.php?userid=SlavaRossii&folder=4345894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Su-35BM全機性能諸元

By Yankovsky
←Su35BM首飛照片(from
www.sukhoi.org)

Su-35BM全機性能諸元
主要資料來源:俄媒、航空展
可參考 〈即將問世的Su-35BM戰機〉,全球防衛雜誌,2007年9~10月
〈邁入第五代的俄國航電系統〉,全球防衛雜誌,2007年11月。

機體部分

‧長 21.9m
‧翼展 15.3m(不確定是否含電戰莢艙)
‧高 5.9m
‧翼面積 62平方米
‧空重 16500kg
‧燃油儲量 內油箱 11500kg ####
含副油箱(2000公升x2) 14300kg
‧武器籌載 8000kg
‧起飛重量 正常(R-77*2,R-73E*2,約8000kg燃油) 25300kg
最大 34500kg
極限 38800kg
‧最大速度 低空(H=200m) 1400km/hr
高空(H=11000m) 2400km/hr
馬赫數 M2.25
‧加速能力 於正常起飛燃油之半(約4000kg),H=1000m,600km/hr加速至1100km/hr 13.8sec;1100km/hr加速至1300km/hr 8sec
‧最大航程 低空(H=0,M=0.7) 1580km
高空 3600km
含副油箱 4500km
‧爬升率 H=1000m >280m/s
‧實用升限 18000m
‧重力負荷 >9G(-2~+11)或(-3~+12)
‧正常攻角範圍 -10(或-15)~+45度
‧機體壽命 6000hr

//////////////////////////////////////////////////////////////////////////////////////////////////
引擎:NPO-Saturn的117S(AL-41F1-S)
其第一階段性能為:

‧4級932mm風扇,壓比3.9;進氣量122.5kg/sec;渦輪前溫度約1740K;
‧軍用推力 8800kg;
‧最大推力 14000kg/14500kg(特殊模式)
‧第一次大修週期1500hr,大修週期1000hr,最大壽命4000hr
‧噴嘴壽命 〝相當於引擎〞
‧推重比 約10
※理論上已可提供超音速巡航性能,但在T-10M-10上測得M0.98
※第二階段最大推力15000kg。第一階段用於外銷型Su-35BM,二階段可能用於俄軍版Su-35BM。
※第三階段推力估計在15500~16000kg,應用於PAK-FA原型機。
///////////////////////////////////////////////////////////////////////////////////////////////////
YeKVS-E電腦系統
‧Solo系列電腦
‧採用MIPS R7000系列處理器,時脈300及500MHz
‧運算能力 資料處理25億次(僅算Solo-01與02);
信號處理共1680億次浮點運算(800(Solo-01)+800(Solo-03)+80(Solo-05);
‧記憶體 RAM:4.5GB;ROM 3GB(僅算Solo-01與02);
‧傳輸介面 MIL-STD-1553B、RS-232、Ethernet、等介面、光纖等
//////////////////////////////////////////////////////////////////////////////////////////////////
座艙介面
‧MFI-35多用途顯示器(15吋) x2
‧MFPI-35控制面板 x1
‧IKSh-1K抬頭顯示器(含平視液晶顯示器) x1
‧頭盔瞄準具
‧飛行員狀況監測系統
‧氧氣提煉機

///////////////////////////////////////////////////////////////////////////////////////////////////
Irbis-E(N-035)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
‧口徑 900mm;
‧電子掃描視野 左右上下各60度;
‧機械輔助 +-60度掃描的水平掃描機械+旋轉台;
‧最大視野 +-125度;
‧在10000m以上高空,以100平方度之視野(約10x10度之波束)對RCS=3平方米目標(如MiG-21)之迎面探距達350~400km,追擊探距>150km;若以300平方度視野掃描則迎面探距降為為200km(空中)或170km(低飛目標),追擊探距則降為80km(空中)或50km(貼地目標);對RCS=0.01平方米之低可視目標如部份隱形飛機及空對空飛彈之探距達90km。
‧對50km外密集編隊機群之解析能力為:間距50~100m,速度差5m/s,視角2.5度;
‧對空作戰時,在追蹤暨掃瞄模式下,可追蹤30個目標,並以2枚半主動雷達導彈打擊其中2個目標,同時以8枚主動雷達導彈打擊8個空中目標(其中包括至多4個300km以上目標),即追30打8或10 (此前最先進的Zhuk-MSFE為追30打6,Bars為追20打8)。
‧對面模式時,對RCS=50000平方米目標如航空母艦之探距400km,對鐵路、橋樑類目標(RCS=1000平方米)探距150~200km,對快艇(RCS=200平方米)為100~120km,對戰術飛彈基地或坦克群(RCS=30平方米)探距60~70km,可同時追蹤4個目標,打擊其中2個。
‧合成孔徑模式解析度達1m,對空對地模式可併行,但空地模式並行時對地追蹤目標數由4個降為1個。
‧輸出功率:峰值20kW,平均5kW。
‧頻率數量為N-011M之2倍,估計約24個。

/////////////////////////////////////////////////////////////////////////////////////////////////
APAR-L主動L波段相位陣列天線
‧裝設於翼前緣,總口徑1.5~2m,約12個天線為一組。
‧僅用於水平方向掃描;
‧能接收來自左右各60度,與主頻F0誤差超過30%的訊號。
‧操作距離400km。
‧主用於敵我識別,但可探飛機。

////////////////////////////////////////////////////////////////////////////////////////////////
OLS-35光電雷達
‧尺寸 766x540x763(mm^3);
‧重量 71kg;
‧視野 垂直-15~+55或+60度,水平+-60或+-90度;
‧順時視場 120x24度或150x24度;
‧全空域掃描週期 4秒;
‧同時跟蹤目標數 4個;
‧操作溫度 攝氏-40~+60度;
‧探測距離 追擊70迎擊40km(保證探距);或追擊90迎擊50;
比照52Sh的標準換算成最大探距,約為140km與80km。
‧雷射測距距離 對空20km,對地30km;

////////////////////////////////////////////////////////////////////////////////////////////
S-108通訊系統
‧VHF/UHF頻道 x2
‧HF頻道 x1
‧1個MT-3E資料鏈終端機(Link-16 type),16通道
※4架Su-35BM可連結成2500~3000km防衛正面。

////////////////////////////////////////////////////////////////////////////////////////////
KSU-35整合式飛控系統
‧特點:與飛行有關的所有次系統視為一個系統設計
‧支援超機動模式

///////////////////////////////////////////////////////////////////////////////////////////
SUO-35P武器管理系統
‧五代系統的原型
‧多以固態技術製造,功能多整合進為處理器內
‧內存90種武器參數

//////////////////////////////////////////////////////////////////////////////////////////
對空武器(數量為最大值)
‧KS-172(主動雷達)x5:300~400km;對戰鬥機射程(估計)100~150km;
‧R-77(主動雷達)x12:0.3~60km(對戰鬥機);+-180度
‧R-73E(追熱)x6:0.3~30km;
‧R-27R/ER(半主動) x8;
‧R-27T/ET(追熱) x4;
‧R-27P/EP(被動)x 4;

對面武器(僅列防區外武器,數量為最大值)
‧Kh-59ME x5:電視導引對地飛彈,115km;
‧Kh-58USE或UKShE x5:反輻射飛彈,可能約200km;
‧Kh-31P/PK x6:反輻射,100~200km
‧Kh-59MK x5:反艦,285km;
‧3M-54AE x3:反艦,末端超音速,約300km;
‧〝寶石〞x1(未來可能到3):反艦,超音速,300km(高-低彈道)或120~150km(全程低飛);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MAKS-2007上有關Su-35BM考證摘要

By Yankovsky
←Su35BM in MAKS-2007(Photo by Yankovsky)
一、 Su-35BM外型與技術數據之考證與追加。
二、 Su-35BM裝有額外的發電機,由俄係戰機上所用之輔助發電機之性能數據研判,外加發電機之發電功率恰好可供傳聞中之電漿隱形系統使用,相當值得注意。
三、 該機所用之Irbis-E雷達增設旋轉台,這一看似簡單的設計卻使得雷達可以幾乎即時的監視240度x240度空域,大幅增強Su-35BM之近戰與對飛彈的預警與反制能力,使其甚至具有在技術性能上與F-22對抗之可能,此乃未添加旋轉台時所沒有的能力。其影響甚至大於更徹底的隱形設計與主動相位陣列雷達。
四、 Su-35BM裝有為五代戰機研製的L波段主動陣列,主要用於敵我識別。然其獨特的天線佈局使其理論上擁有X波段雷達等級的方位精確度,這可能與匿蹤設計有關,亦可能兼具一定程度的輔助探測能力,是種值得注意的新設備。
五、 目前Su-35BM所用的117S引擎雖幾乎更新高壓壓縮機外的所有部件,然其僅屬3個改良階段中的第1階段,在T-10M-10試驗平台上巡航速度達0.98馬赫(雖然理論上可超音速巡航)。
六、 Su-35BM的中央系統證實具有每秒數百億次級之運算能力,部分航電系統還具有光纖通訊能力。因此不論在運算速度還是傳輸頻寬上,Su-35BM之航電系統已達世界最先進標準。####
七、 搭配KS-172長程空對空飛彈之Su-35BM對傳統戰機將能構成相當於隱形戰機之威脅。更甚者,在適當的武器搭配下,1架位在100~150km的Su-35BM相當於1架約在50km外先遣打擊的隱形戰機(如F-22)外加在100~150km預備攻擊的傳統戰機。
八、 Su-35BM之反艦武器系統不是超音速就是在艦隊自身防空區之外,加上雷達轉台可能賦予的極佳自衛能力,可能大幅增強其反艦作戰之成功率。
九、 承上,該性能正好符合中共海空軍之需求,特別是就對抗美國航艦戰鬥群而言,中共自製軍機與反艦武器在技術上完全不具備Su-35BM所將具備之能力。這可能更進一步吸引中共採購此款戰機。
十、 Su-35BM的新的附加電源以及其L波段天線的分布方式側証,俄國似乎有準備使用電漿匿蹤系統之跡象。

1. Irbis-E的雷達轉台設計使Su-35BM的環場探測能力具備即時性,就空戰用途而言環場雷達幾乎無異,且其亦賦予戰機最遠達90km之飛彈預警能力。這將賦予戰機極佳的飛彈反制能力,甚至使其對隱形戰機具備一定的免疫力。這種能力將隨其匿蹤性能之增強而增強,儘管其匿蹤能力仍可能遠遜於對手。這種特性在未設置雷達轉台之前完全不具備,可說是最重要的設計之一。
2. 承上,該特性使得匿蹤性能高低已不是決定Su-35BM生存性的決定性因素,而是影響飛彈反制成功率的〝加分因素〞。故在分析Su-35BM面對匿蹤性能更佳的敵機之處境時,必須仔細的分析雙方匿蹤性能、探測與射控性能、反制成功率等各性能之差異。若僅是簡單的賦與匿蹤性能過高的權重而作評比,將可能得到看起來正確實際上卻很危險的結論。
3. 附加電源與外移至機翼前的L波段似乎符合電漿隱形設備之操作需求,至此,Su-35BM可能被〝對X波段隱形之電漿〞影響之波段(L波段、HF、VHF、UHF、雷達預警接收器)等多已位在機翼外側或垂尾上方,僅機背的衛星定位天線可能被遮蔽,以及機腹多出的兩個大型勾狀天線不確定是否被遮蔽(因不確定波段與用途),似乎有預備使用電漿隱形系統之跡象。
4. Su-35BM的中央系統已達到歐美最先進水平甚至有過之,部分航電設備亦同歐美最先計戰機般採用光纖以進行超高頻寬之資料傳輸,此項訊息使吾人在分析Su-35BM乃至五代戰機與其西方對手之性能差異時,能排除航電設備這項傳統上的不確定性,而進行公平的比較。電腦系統是俄系4+代戰機(Su-30MKK等)與西方最先進戰機(F/A-18E/F、F-16C/D Block 60、EF-2000等)最主要的劣勢,排除這項劣勢後,Su-35BM挾其超機動性與獨特的武器系統將完全足以在日後與其歐美對手爭雄。
5. 日前Su-35BM介紹文中唯一可能高估該機的便是其超音速巡航能力。目前採用第一階段117S引擎的實驗機僅測得0.98馬赫,在真正的Su-35BM上是否能達到超音速巡航仍有待追蹤。但在使用第二階段117S引擎後(每具推力提昇500kg,這可能是俄國版Su-35BM所用者)便很可能具此能力。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俄羅斯4++代光電雷達

By Yangovsky
←13SM-1光電雷達(作者攝,禁止轉載)
  用於俄製4++代戰機的光電雷達有兩大係:UOMZ的OLS-35(Su-35BM)、13SM-1(MiG-35)以及NII PP的OLS-UE、OLS-UK(皆用於MiG-35)
  UOMZ是過去為Su-27及MiG-29生產光電雷達的單位,Su-27與MiG-29的光電雷達原本由地球物理研究院研製,然後交給UOMZ生產。但後來改型則都在UOMZ完成。
  OLS-35與13SM-1分別是UOMZ為Su-35BM及MiG-35兩種4++代戰機研製的光電雷達。兩者性能幾乎完全相同,追擊探距同為70km,但迎擊探距OLS-35是40km,13SM-1則是28km。但OLS-35略重,73kg,13SM-1僅60kg。這是很驚人的輕量化,早期Su-27用的36Sh重175kg,Su-35的52Sh更重達220kg!因此減重可說是4++代光電雷達第一個特徵。
  上述探距看起來沒什麼,52Sh探距都有40/90km,但上述數據指的是保證探距,也就是探測機率90%左右或更高的探距。而52Sh的40/90km則是比照一般標準,為最大探距,即探測機率約50%之探距。若換算成最大探距,OLS-35約是迎面80追擊140km,與EF-2000及Rafale所用之光電雷達纇似。
####
←OLS-35光電雷達(作者攝,禁止轉載)
  但MiG-35沒有採用UOMZ的13SM-1,而是用專精太空技術的精密系統研究院NII PP的產品。OLS-UE適用於前視的熱像儀,OLS-K則適用於MiG-35機腹用來對地探測的熱像儀。兩者性能基本上差不多。OLS-UE迎面探距15km,追擊探距45km。重78kg。廠商指出這個性能比法國Thales公司的好。
  不過數據是這樣給,這個數據相較於UOMZ的產品性能差太多。在"性能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還捨UOMZ就NII PP是不合邏輯的。
  應該是數據呈現標準的差異。OLS-UE的15/45km似乎是成像距離。廠商當時特別強調其性能比法國Thales的還要好。既然他敢特別強調代表他的產品與法國的應該有可比性。以最大探距論Rafale用的光電雷達可以探到120~140km,但成像距離約在40~50km。因此OLS-UE標示的探距應該是成像距離。這樣如果患算回去,OLS-UE的最大探距與OLS-35之類是相當的。
  不過OLS-35與13SM-1有個特點,就是順時視場達到120或150x24度,而OLS-UE的熱影像順時視野為10x7.5度。前者等於是一口氣對依個大範圍凝視,這樣可以增加掃描速度。
  如果將OLE-UE的探距換成不考慮成像的最大探距,應與OLS-35差不多反過來說,OLS-35能一次探到120~150x24度,表示他用的感測器應該也是陣列式的。所以理論上也能改成熱像儀。因此以技術特性看,這幾款4++代光電雷達應該在差不多的等級。但他們功能上的不同可能反應用途的差異。
  MiG-35可能是寄望以熱影像提供最後識別能力。至於Su-35BM則是需要大探測距離就好。
←OLS-UE光電雷達(作者攝,禁止轉載)

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

澳洲海軍/天狼星號艦隊油船

By Captain Picard
←正為一艘紐澳軍團級巡防艦進行加油作業的澳洲海軍天狼星號(HMAS Sirius O-266)艦隊油船。
  澳洲海軍為了取代最大服役年限到2009年的西塔利亞號(HMAS Westralia O-195)艦隊油船以及使用年限到2015至2017年的成功號(HMAS Success AOR-304)油彈補給艦,在2000年提出SEA 1654艦隊支援能力更新計畫(Replacement of Afloat Support Capability),其中優先執行的Phase 2A是取代西塔利亞號,Phase 2B則預計在2018至2020年獲得一艘新設計的艦隊油船,而Phase 3則是成功號的替代者(預計在2015年服役)。在2001年度國防能力計畫(Defense Capability Plane,DCP)中,澳洲海軍制訂了SEA 1654 Phase 2A的細節,預算在3.5億至4.5億澳幣之間。在2003年11月,此一計畫經過修改,由原本重頭設計新艦隊油船改為從現成的民間船隻改裝而來,可達到原始性能要求的80%,獲得時程比原始計畫快 50%,預算則需在原始計畫的40%以內,約1至1.5億澳幣之間。為此,相關單位開始在民間船舶現貨市場上物色一艘價值約5000萬澳幣的二手雙船殼油輪 。
####
澳洲海軍對於 SEA1654 Phase 2A 的技術要求如下:

1.船隻本體方面,需取得 IACS認證,並符合IMO與SOLAS規範,能在各種海象下操作,航速不得低於14節。

2.艦體中段設置液態燃料補給椼與相關控制站,能在航行中同時為兩艘位於左、右兩側的艦艇進行全天候的加油作業。攜帶的液態物資包括F76船舶用燃油、F44航空燃油與飲水。

3.可攜帶20呎長的標準貨櫃來儲存乾貨,並配備大型起重機來裝卸貨櫃。

4.以CCTV閉路電視系統監視整個物資儲存與補給狀況,以增加安全性並節約人力

5.艦尾設置直昇機起降甲板,具備垂直整補能力。

6.艦上可操作澳洲海軍標準的RHIB硬殼充氣快艇。

7.艦上加裝澳洲海軍制式通信與導航設施。

8.編制約60名乘員。

9.具備有限度的核生化防護能力。

10.需節省壽期成本。

11.安裝有限度的自衛武裝。

  澳洲海軍最初考慮了20~30艘符合條件的民間油輪,從中挑出四艘候選者,隨後派出一個評估小組到這四艘分散在歐洲、亞洲與北美的船隻上進行考察,這個小組包括澳洲海軍專案人員、IAC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lass Societies)成員、商船操作人員以及其他顧問等等。這四艘候選者中,其中一艘屬於希臘船主的Delos號是一艘由韓國現代造船廠尾浦廠(Hyundai Mipo Dockyard)新完工的雙殼油輪,2004年4月12日下水,尚在進行海試。十分幸運地,澳洲海軍在2004年6月16日順利購得這艘Delos油輪,並在該輪完成廠方海試後的一個星期內交船,而這艘船抵達澳洲後,隨即在2004年10月8日被命名為天狼星號(HMAS Sirius O-266)。在2005年3月15日,澳洲政府與Tenix船廠簽下價值6000萬澳幣的合約,為天狼星號進行必要的改裝工程。天狼星號的改裝由 2005年9月展開,在2006年第三季完成,並於同年9月16日正式加入澳洲海軍服役,而西塔利亞號也在同一天交棒給天狼星號,功成身退。
  天狼星號的滿載排水量約25071ton,艦上可儲存34806加侖的補給用燃油(其中5486加侖為航空燃油)。 天狼星號的動力為一具Hyundai MAN B&W 六汽缸柴油機,在每分鐘127轉時可輸出11640軸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節,艦上編制60名人員。相較於原本的Delos油輪,天狼星號的主要改裝包括在艦舯增設一對燃油補給椼,使其能在航行中同時為並排在左、右兩側的兩艘艦艇進行海上燃油補給;此外,艦尾增設一個延伸出艦尾的直昇機起降平台,無機庫設施,而艦上也加裝了澳洲海軍的制式通信系統。天狼星號的甲板上還有一具大型起重機,可用於物資的吊運。除了艦隊加油任務之外,天狼星號也可為離島等固定據點進行燃料、飲水與乾貨的補給。
  澳洲政府對於天狼星號這種由民船改裝成二線艦艇的模式十分滿意,節省了不少資源與時程,未來澳洲海軍SEA 1654後續計畫可能也會比照辦理。

/使用國 天狼星號艦隊油船/澳大利亞

(HMAS Sirius O-266)

承造國/承造廠 韓國/現代造船公司尾浦廠(Hyundai Mipo Dockyard)

由Temix廠負責改裝

尺寸(公尺) 長191.3 寬32 吃水11
排水量(ton)

滿載:25071

動力系統/軸馬力

Hyundai MAN B&W 六汽缸柴油機*1/11640

單軸

航速(節) 16
偵測/反制系統

乘員 60
武器系統

籌載 燃油34806加侖(其中5486加侖為航空燃油)

乾貨

航空設施 艦尾直昇機甲板
備註

2004年4月12日下水,2004年6月16日由澳洲海軍購得,2006年9月16日成軍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