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衣索匹亞歷史軼事

By Von Guo 衣索匹亞教會、黑猶太人、所羅門王與示巴女王、共產革命
←衣索匹亞教士(Photo by Steve Evans from Bangalore, India)
衣索匹亞的教會
  衣索匹亞的主要教會是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 Church)。自主教會是拜占庭東正教最高級別的獨立教會,所有自主教會均不受其他教會的管轄。東正教最早的四個自主教會位於羅馬帝國的四個重要的東方城市,即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後來,俄羅斯正教會也取得了與它們同等的地位。迦克墩公會議(或稱卡爾西頓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是於西元451年在迦克敦,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東岸,舉行的第四次基督教大公會議。與會的有東方教會的500位主教,牧首(Patriarch),及教皇的數位代表。此會議產生了重要的基督論定義,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此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為異端。因為亞歷山大(Alexandria)、耶路撒冷(Jerusalem)和安提阿(Antioch)主張基督是神人一性,所以與羅馬教皇與拜占庭帝國教會體系分裂。####分裂出來的被世人稱為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 Church)。之後君士坦丁堡教會又與羅馬教會分裂(AD787,第七次公會議),前者被稱為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後者被稱為天主教(Roman Catholic Church)。直到1959 伊索匹亞的 Orthodox Church 才由亞歷山大的教會獨立出來,但並非由於教義上的歧見。准其「分燈」的是亞歷山大教會的教宗兼全非洲地區的牧首西芮爾六世(Coptic Orthodox Pope of Alexandria and Patriarch of All Africa, Cyril VI.)。伊索匹亞的東方正統教會人口為40~45%、回教45%,而羅馬天主教會人口微乎其微。

相關資料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6%AD%A3%E6%95%99%E8%87%AA%E4%B8%BB%E6%95%99%E4%BC%9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F%A6%E5%85%8B%E5%A2%A9%E5%85%AC%E6%9C%83%E8%AD%B0
http://en.wikipedia.org/wiki/Ethiopian_Orthodox


←一位於以色列服役的黑猶太人(from Wikipedia)
黑猶太人
  在伊索匹亞的黑猶太人被稱為Beta Israel,而另一貶意稱呼則為 Falasha。有一說其是摩西的後裔:摩西帶以色列人過紅海,而他自己的族人反而南下,到達阿比西尼亞(Abyssinia)定居。而另一說則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 Dan 部不想捲入可能發生的內戰,在九世紀有部隊由以色列國土離家出走,來到阿比西尼亞(Abyssinia)定居。與當地人通婚之後當然有了黑色後裔。 他們世世代代仍被教導謹記自身的血緣,所以未被當地人同化而湮沒。 歷史上,Beta Israel也和伊國王室的軍隊交戰過並因戰敗被俘。
  以色列於1950年頒佈的《認祖歸宗法》(Law of Return)使Beta Israel 共12万餘人得以移民回「袓國」定居在以色列,其中尤以 1984 的摩西作業(18,000)和 1991 的所羅門作業(14,500)著稱。前者為救援因飢饉而逃荒至蘇丹的伊籍猶太人。後者為避免因衣國共產政權崩潰在即,可能帶給Beta Israel 的災難。Beta Israel在以色列受教育 納稅 服兵役,在先進社會過西式生活,表面上看似處境大有改善,但背後仍不免遇上社會以白人為主要人口的種族問題,例如所捐出之血遭丟棄。另外,不止衣索匹亞,在烏干達、加納、辛巴威、馬利(Mali)、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地均有少量有黑膚猶太人。
見: http://www.mindspring.com/~jaypsand/ethiopia.htm


←Piero della Francesca- the Queen of Sheba Meeting with Solomon
所羅門王、示巴女王與約櫃
  傳說中有所羅門王及古衣索匹亞王國示巴女王(Queen of Sheba)血統的衣索匹亞帝國阿克蘇姆王朝首代皇帝Menelik一世據云還曾北返所羅門王朝和其父所羅門王相見。所羅門王一高興之下,賞了兒子一個約櫃(Ark of the Covenant)的複制品,並指派一批祭司等聖職人員護送其南下,該批人並將終其餘生於他鄉看守斯物。詎料,隨行人中有不願離開袓國者,遂將約櫃真假調包。而Menelik一世在回國的路上才知道弄到手的是其父的鎮國之寶,也樂得侵吞。真的約櫃於是放在伊索匹亞的故都Axum,直到今日。每年要被抬出遊街一次,平日是放在一所戒備森嚴的教堂。你相信這個傳說嗎?至於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是否有過關係,舊約沒有多寫-畢竟所羅門王也是後宮嬪妃成群,這也不是甚麼奇怪的事。倒是用Ge'ez文寫的 Kebra Nagast,相當於衣索匹亞聖經,記載了不少的傳說。
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Kebra_Negast


←衣索匹亞與索馬利亞,其中淡黃色者即為Ogaden區

共產革命與衣索匹亞

  1973年,東部的索馬利亞人展開了反政府鬥爭,影響所及餓死數十萬人,在加上石油危機,帝國首都阿迪斯貝巴陸軍叛變,趕下了曾經對抗法西斯殖民政權的衣索匹亞末代皇帝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由軍人政府(PMAC, Provisional Military Administrarive Council) 建立了共產政權,以恐怖手段統治並殺害了數十萬人。塞拉西一世原是接受美援,力量強過依靠蘇俄的鄰居索馬利亞。索馬利亞人想併吞衣索匹亞的Ogaden區,蘇俄布里茲涅夫照顧了她的須求,其對索馬利亞的軍援屬敘利亞以南最大一宗。剛開打時索馬利亞打的不錯,但後來衣索匹亞發生軍事政變,塞拉西一世出逃以色列,衣國馬列主義軍政府和卡特政府斷交,轉向布里茲涅夫要援助。布里茲涅夫盱情度勢,決定棄索保衣,而美國人也就因應改變援助對象,開始和索馬利亞打交道 因為美國須要索國的海港。這一場戰爭史稱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之戰,主要為了爭奪紅海南出口。布里茲涅夫弄來了古巴正規軍直接上火線支援衣索匹亞人;另外,東德支援通信、南也門協助後勤、北韓訓練民兵。差不多同一時間,布里茲涅夫也以同一手法在安哥拉、莫三鼻克搞革命輸出,其主要針對好望角。另外越南也與蘇聯簽立軍事同盟,隨後入侵柬埔寨,接著開放金蘭灣供蘇聯使用。75~80年之間 蘇聯海軍更在全球大演習;而入侵阿富汗,自然就是布里茲涅夫全盛期的頂點,但那也是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附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85%AC%E6%9C%83%E8%AD%B0
天主教和東正教公認的會議如下:

第一次: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西元325)
第二次: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西元381)
第三次:以弗所公會議(西元431)
第四次:迦克墩公會議(或稱卡爾西頓會議)(西元451)
第五次: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西元553)
第六次:第三次君土坦丁堡公會議(西元680-681)
第七次: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西元787)

其後只由天主教舉行會議如下:

第八次: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西元869-870)
第九次:第一次拉特朗大公會議(西元1123)
第十次:第二次拉特朗大公會議(西元1139)
第十一次: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西元1179)
第十二次:第四次拉特朗大公會議(西元1215)
第十三次:第一次里昂大公會議(西元1245)
第十四次: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西元1274)
第十五次:維埃納大公會議(西元1311-1312)
第十六次:康斯坦茨大公會議(西元1414-1418)
第十七次:費拉拉-佛羅倫斯大公會議(西元1438-1445前後)
第十八次:第五次拉特蘭大公會議(西元1512-1517)
第十九次:特倫多大公會議(西元1545-1563)
第二十次: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西元1869-1870)
第二十一次: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西元1962-196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