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同工異曲--毛澤東與孫子戰略思想之比較

By 慎‧中野
歡迎至MDC第二論壇相關欄位討論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建造者。孫子是中國前五世紀的西元前五世紀左右的中國軍事思想家。兩人的理論間有軍事思想傳承,但由於哲學基礎的不同,仍有重大相異之處。
一、相同點:
孫子和毛澤東對戰爭取勝的作戰手段的認識,兩者大致相同。舉例如下。
(一)重視領導人民
孫子和毛澤東都同樣強調在戰爭中關於領導人民的重要性。
孫子在戰爭五計中將此排為第一,說:「一曰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計篇)
毛澤東說:「什麼是政治動員?首先是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民眾。必須使每個士兵每個民眾都明白為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係。」
####
(二)重視數量優勢

孫子和毛澤東兩個人都同樣重視數量優勢在作戰上的重要性,並特別強調這種優勢最好是在敵人數量的倍數以上。
孫子說:「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謀攻篇)
毛澤東說:「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我們集中兵力必須六倍、五倍、三倍,至少三倍於敵,方能有效殲敵。」


(三)重視主動地位

孫子和毛澤東都非常重視戰爭中必須取得主動地位。
孫子說:「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勢篇)又曰:「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實虛篇)
毛澤東則說:「(主動性)說的是軍隊行動的自由權,是用以區別於被迫處於不自由狀態的。行動自由是軍隊的命脈,失去了這種自由,軍隊就接近於被打敗或被消滅。」

總而言之,孫子和毛澤東,對於如何在戰爭中取勝的看法是非常近似。

二、相異點

孫子跟毛澤東對於戰爭必要性的看法,大不相同。舉例如下。

(一)對戰爭手段重視程度不同

毛澤東是遠比孫子重視戰爭手段。
孫子說:「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謀攻篇)又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火攻篇)
毛澤東說:「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成份。」又說:「主要的鬥爭形式是戰爭,而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其他一切...都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視,但都是為著戰爭的。」

孫子將使用戰爭手段的順位排在相當後面,毛澤東則非常地重視戰爭手段,將之列為主要手段。

(二)勝與不可勝的先後不同

孫子和毛澤東對於戰爭中關於勝與不可勝的態度有所不同。
孫子說:「昔善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也。不可勝,守;可勝,攻也。」(形篇)
毛澤東說:「在戰爭中消滅敵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作為消滅敵人之主要手段的進攻是主要的,而輔助手段的防禦則是第二位的。」
毛澤東重視在戰爭中消滅敵人的重要性。孫子則將保存自己列為優先。

(三)對戰爭犧牲的認識不同

孫子和毛澤東對於戰爭犧牲的認識是有極大差別的。孫子認為因為戰爭的犧牲重大,所以戰爭是應該避免的。毛澤東則認為不論戰爭犧牲如何,戰爭是必須的。孫子未提倡犧牲,毛澤東則提倡勇於犧牲。
孫子說:「其用戰: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屈力,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作戰篇)又說:「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九變篇)
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關於對日戰爭的訪問時,曾說:「日本必敗,中國必勝。只是犧牲會大,要經過一個很痛苦的時期。」在被問到是否能同意講和時,明確地回答:「不能。」又曾說:「在戰爭中提倡勇敢犧牲英勇向前的精神和動作,是在正確的作戰計畫下絕對必要的東西。」

總而言之,孫子跟毛澤東對於戰爭的必要意義的看法是截然不同。孫子認為戰爭的害處很大,是最好避免的。而毛澤東則時常強調有不可避免的戰爭。

三、結論

孫子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戰略思想家,而毛澤東則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戰略思想家。兩者的思想之間是有很多的傳承,但在出發點上卻又完全不同。
孫子僅將戰爭視為爭取利益的手段之一,並指出其危險性和代價高昂,強調戰爭最好避免或迅速結束。毛澤東則將戰爭視為達成政治目標的最重要手段,指出有不可避免的戰爭,雖然要減少犧牲,但又應不怕犧牲、勇於犧牲。
這兩者的差別,就能解釋為何雖然是使用非常類似的作戰思想,何以孫子主導的戰爭是非常短暫而犧牲甚少的,而毛澤東主導的戰爭卻是持久而犧牲重大的。

心得來源:毛澤東著。《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鈕先鍾著。《孫子三論》。台北:麥田書局,1996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