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線式戰術時代步騎兵種(二)騎兵

By 高仔
歡迎至MDC第二論壇相關欄位參加討論(並觀賞同人版配圖)
槍騎兵(Lancer、Uhlan)
←驍勇善戰的波蘭烏蘭槍騎兵(華沙大公國時期)
  從中世紀時代,波蘭就一直是個歐陸聞名的騎兵強國,縱使進入火藥時代,她的騎兵還是因為這種深厚的傳統而十分強悍,遠非其他新興後進國家能比擬的。
  受到蒙古西征的蹂躪之後,13世紀的波蘭貴族一方面對蒙古人低聲下氣,一方面又暗中學習蒙古式的馬術和戰法,將騎兵輕量化之後,成為了一種價格低廉、衝擊力依然強勁的槍騎兵,並用蒙古語中代表勇士之義的詞語「烏蘭」來命名這種新式輕槍騎兵。 波蘭人從17世紀起開始為他們的烏蘭騎兵加上了火槍,還有後來一直沿用到現代的斜盤帽「查布卡(Czapka)」,但卻保留了那挺從中世紀就未曾改變過的騎兵長槍;這使得烏蘭槍騎兵有著其他輕騎兵所無法造成的恐怖威力,就算是訓練最精良的步兵,只要被烏蘭槍騎撞上,也會被碾碎潰散。即使波蘭被普魯士與俄羅斯瓜分了,但是烏蘭騎兵的悍勇仍然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許多中東歐國家都彷效波蘭,編成各自的輕裝槍騎兵部隊。####



←由現今波蘭陸軍所贊助的「騎兵部隊」-波茲南市志願代表大隊重現了1939年波茲南第15烏蘭騎兵團的軍容。


↓現代的波蘭軍盤帽,折一角的造型是模仿過去查布卡帽










武裝騎警、騎馬憲兵(Gendarmerie)

←比利時皇家騎警,19世紀比利時武裝騎警之後繼者




  自古以來,如何防止戰場上的逃兵和敗壞軍紀的掠奪者,一直是讓所有軍事統帥感到頭痛的課題。特別是15~16世紀以後,隨著火槍的普及化與民族國家的誕生,國與國之間大規模的戰鬥變多了,但能保證忠誠度的貴族在軍隊中參與的比例也就隨之降低了,這使得戰鬥中士兵脫走逃亡成了非常嚴重的問題。
於是某些國家開始編組一種專門用來追捕逃兵、維持後方補給線與交通線安全的警備用輕騎兵,這些騎兵擁有逮捕可疑份子甚至就地正法的權力,也肩負保護要人、將官在前線人身安全的任務,這種不直接與敵軍交戰,而是用來對內壓制和警戒的騎兵單位,就是現代騎警、憲兵、武裝警察、軍警察等半軍事單位的前身。
在今天的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家,都還保存有這種獨立在警察體制外的「國家憲兵」。


重騎兵、胸甲騎兵(Heavy Cavalaly、Cuirassier)

←法軍胸甲槍騎兵
  其實在中古世紀的末期,火槍與騎士同時存在的時代裡,還是存在著克倫威爾的鐵騎軍,或是華倫斯坦的大軍那樣的全身盔甲重裝騎兵部隊,只是因為性能與價格的交換比缺乏經濟效益,所以很快的就從17世紀以後的戰場上消失了蹤影。
不過、這並不代表騎兵就這樣沒落了───他們在戰場上衝鋒時發揮的震撼力仍然是無可取代的,配備長矛、身穿盔甲、頭戴鐵盔的騎兵高速奔馳而來的景象,光是如此就足以使步兵聞風而逃。不過,要如何在合理的價格和戰場上應有的生存率之間取捨,還是深深的令當時的軍人感到困擾。
到最後,成功地打進了槍砲時代的重裝騎兵,只留下了保護最重要部位的胸甲與頭盔,揮舞軍刀或刺劍砍殺敵軍,這也就是胸甲騎兵的來源。他們往往是騎兵之中的最精銳,與追擊殘敵的輕騎兵或是下馬槍擊的龍騎兵不同,胸甲騎兵的裝甲保護,意味著他們經常要在槍林彈雨中,向步兵難以攻克的敵軍陣地突擊,從正面把對手壓潰的艱難任務。





←18世紀槍炮盛行時的波蘭重裝翼騎兵

  波蘭人的重裝翼騎兵更加極端,他們身披精良盔甲,從頭武裝到腳,再披上豹皮虎皮,背後插上羽毛與金銀箔製成的華麗飾條,手持長槍來對敵軍進行衝鋒,其盔甲重量甚至勝過了中世紀的重裝騎士部隊,算是線式戰術時代裡一個反其道而行的逆流異類。
  附帶一提,雖然大多時候是裝飾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不過由於冶金技術的進步,18~19世紀時的胸甲騎兵所穿戴的盔甲,雖然看似單薄,不過確實可以抵擋當代步槍子彈的直擊。現代還有一些歐洲國家保有胸甲騎兵這種古老的部隊,在閱兵式上發揮它最後的殘光。




驍騎兵、匈牙利騎兵(Hussar)
←典型的19世紀初法國驍騎兵

  在騎士鼎盛與沒落的16世紀,正值鄂圖曼土耳其的全盛時期,許多歐洲國家都苦於急遽變化的新時代與新戰術,騎士們也急著尋找自身在這個價值觀與戰爭藝術全面顛覆的世紀裡,自己的新定位究竟在何方。
  此時有一群騎兵面對入侵南斯拉夫的蘇丹大軍打響了名號,那就是在東歐轉戰對抗伊斯蘭勢力的匈牙利騎兵。這些卸下了盔甲、揹負著火繩槍、腰佩軍刀、手執騎兵長矛的輕裝騎兵,成功地在歷次戰鬥中擊退了鄂圖曼帝國的侵略軍,在有口皆碑的情況下,歐洲各國都開始效法這種輕裝快速騎兵,來編成各自的驍騎兵部隊。







←普魯士著名的骷髏騎兵,是精銳的驍騎兵部隊(Empire:Total War特別版中的特殊單位)


  驍騎兵卸下了裝甲之後,靠著身披厚外套來保護自己,而且為了彰顯自己的功勳和地位而裝飾地十分華麗,自認為是匈奴人後代的匈牙利兵很驕傲地稱呼這種厚外套為「阿提拉夾克(Attila Jacket)」,來表示他們繼承了曾經大鬧歐洲的遊牧民族武勇氣息,這種衣著風格也流傳到了那些模仿匈牙利人成立驍騎兵的國家去;不過為了耍帥再加上方便拔劍砍人,很多驍騎兵都只穿半邊外套,這種披著半邊外套的模樣,成為驍騎兵的一種特色。








←拿破侖戰爭時代的法軍驍騎兵(Hussar),他們披半件阿提拉外套的耍帥造型是最大的外觀特色。



  通常來說驍騎兵都是使用長矛與彎刀來衝殺追擊已經潰散的敵軍士兵,或是擔任偵查、警戒、前哨等輔助工作,這種輕裝騎兵並不像龍騎兵那樣精於槍戰,或像胸甲騎兵有著硬衝硬撞的本錢,因此必須要避免與敵軍步兵正面衝突。












龍騎兵(Dragooner)
←法國龍騎兵

  隨著時代的進步,騎兵這個兵種雖然受到了火槍的挑戰而失去了過往的戰場皇牌地位,但是同時也得到了一些火槍帶來的好處。在16世紀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新大陸時,他們就意外地發現到,讓騎兵在馬背上開槍能夠非常有效的驚嚇那些美洲原住民───即使實際上根本打不到東西也無所謂,至少騎兵不必再冒著生命危險來在敵陣前方正面衝鋒了。
  西班牙人稱呼這種火槍騎兵為「征服者」或是「火龍吐煙」,而後者則逐漸演變成了「龍騎兵」這樣的雅號。龍騎兵理所當然的並不是真的騎在龍上作戰,而是形容他們乘坐在馬上發射火槍,火藥煙霧瀰漫,有如龍在噴煙般的情景。
  但是歐洲人很快就發現到,在馬背上開槍其實根本打不到人,龍騎兵對付訓練精良的部隊效果不好,而且過長過重的前膛步槍也妨礙了龍騎兵裝填下一發子彈的可能性。


←帶著卡賓槍的龍騎兵

  於是,龍騎兵的戰術從17世紀初起發生了變化。把槍管鋸短,方便馬上裝填的卡賓槍(Carbine)很快取代了既有的步槍,不過為了準確度,龍騎兵還是會帶著卡賓槍跳下馬來開火,之後再上馬逃離,邊騎馬邊裝子彈;除此之外騎兵還會再配帶幾支小型的手槍(Pistol),這種小手槍能單手使用所以可在馬背上發射,讓騎兵在接近敵軍之前,從近距離拔槍射擊製造恐慌的武器。也有國家訓練發展能在馬上開槍的精銳部隊,並命名為馬槍隊(Carabiners)的,但實質上跟龍騎兵的性質差別不大。
  因此實際上龍騎兵應該視為一種「騎馬快速移動、跳下馬背戰鬥」的乘馬步兵才對,但倒也不是說他們就不能進行衝鋒───事實上,手持軍刀的龍騎兵也是極為可怕的冷兵器戰士,不僅僅是用來追擊敵軍而已,在必要時他們也能投入戰場正面對敵軍衝鋒,而且拜他們所攜帶的火槍之賜,戰史上也不乏龍騎兵衝鋒大破步兵方陣的紀錄。

獵騎兵(Chasseurs)
  法國陸軍在路易十五時代,為了補充七年戰爭中無數精良部隊的損失,所以急需一種現成的手段來快速補充他們的騎兵。於是在1779年,法國政府從貴族莊園的看守人、獵人、森林巡守員中募集槍法良好的人材,加以嚴格的馬術訓練,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精銳輕騎兵單位。
嚴格說來獵騎兵其實算是一種乘馬的輕步兵,某種意義上來說跟龍騎兵是很相似的,但是配備線膛槍這種精良武裝這點則賦予了獵騎兵格外不同的優勢:他們可以在所有騎兵火器的射程外輕鬆地狙擊對手,而不會遭受反擊。
  獵騎兵因此成為了戰場上最致命的騎兵殺手,他們移動的速度與最快的騎兵相當,武器射程又是尋常騎兵的三倍以上,因此可以輕易地挑戰並擊敗那些與他們同規模大小的敵軍騎兵部隊。這使得獵騎兵成為一種絕佳的斥候,他們不但可以消滅敵軍的偵查隊,而且幾乎確定自身不會有任何損害。
  普魯士人與奧地利人稍後也很快把他們國家裡的輕步兵或獵兵送上了馬背,在拿破崙戰爭中編成類似的部隊,但沒有一支獵騎兵能夠像拿皇時代運用的如此淋漓盡致。

(完)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文章自體請再放大,至少應為標楷體13.5字型,請保護熱愛您網站人士的眼睛。
謝謝

匿名 提到...

您那個法國胸甲騎兵的圖應該是CARABINER,拿破崙時代的
雖然名稱是CARABINER,但是在配備胸甲後成了重騎兵

匿名 提到...

對不起我沒看到您有加一『槍』字,這樣就沒錯了,但是一般人部知道的可能會被誤導,認為這是一般胸甲騎兵的裝備,可以作更清楚的標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