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中國海軍/上一代飛彈快艇/飛彈巡邏艦

By Captain Picard
←陳列在北京戰爭博物館的河谷級飛彈快艇(3139號)
在1960年代,中共開始從蘇聯引進蚊子型(Komar,Project 6623)與黃蜂型(Osa-1,Project 6621)飛彈快艇,在蘇聯提供裝備與技術指導之下自行生產;其中,蕪湖造船廠負責建造蚊子級,上海中華造船廠則進行黃蜂型的國產化。蚊子型與黃蜂型都是蘇聯著名的早期型飛彈快艇,曾大量生產供應蘇聯海軍以及其盟邦、附庸國。其中,體積較小的蚊子型使用木質船殼,配備兩枚SS-N-2冥河反艦飛彈,而放大的黃蜂型則配備四枚。在1967年,埃及海軍的蚊子型快艇以SS-N-2冥河反艦飛彈擊沈以色列驅逐艦艾拉特號而聲名大噪,不過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中,埃及、敘利亞的蚊子型與黃蜂型飛彈快艇由於飛彈技術落後以及欠缺電戰自衛裝備,慘遭以色列新組建的SAAR系列飛彈快艇痛宰。####

由於1960年代中蘇交惡,蘇聯撤走所有協助中共的技術人員、設備與物料,連帶也使進行中的飛彈快艇計畫陷入停擺。不過隨後蕪湖造船廠仍以土法煉鋼的方式自行摸索,第一艘蚊子型的原型艇(舷號051)於1962年8月下水,1964年開始服役,1965年進行首次飛彈試射,結果不是很成功。由於缺乏蘇聯的技術指導,中共仿製的蚊子型性能不佳,只建造兩艘便告停頓。

  到了1966年,中共701所以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型飛彈快艇(又稱66型),西方稱之為河谷級(Houku class)。相較於原版蚊子級,河谷級改用鋼材製造艇體,並以一座可折收的柱狀桅杆取代原本的格子桅,以利於進入低矮的港口洞庫工事中。首艘河谷級於 1966年4月開工,同年8月下水,10月進行飛彈試射,12月交艦;然而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河谷級的量產作業直到1971年才在蕪湖造船廠與上海求新造船廠展開,而且直到1975年2月才正式定型。河谷級一共建造了75艘裝備於中共海軍,是中共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飛彈快艇,至2000初期只剩25艘還在現役;由於此型艦艇年事已高加上設計老舊,正逐步從中共海軍中汰除。此外,024型快艇也曾有外銷紀錄,巴基斯坦在1981年引進4艘,孟加拉於1983年2月購得4艘,埃及在1984年引進4艘,而伊朗則在1992年購入10艘。

  河谷級的滿載排水量79.2ton,動力為四具L-12V-180柴油機,驅動四軸螺旋槳,總功率4800馬力,最大航速37.5節,以30節航行時續航力400海里,艇上編制17名乘員。武裝方面,河谷級大致沿襲蚊子型的配置,不過都換用中共自製的產品;艇首配備一座61 式雙聯裝25mm機砲,艇尾安裝兩具 上游一型(SY-1)反艦飛彈發射器,此為SS-N-2冥河飛彈的中共仿製版,飛行速度0.85馬赫,射程35km,主動雷達導引,彈頭重513kg,全程以類似拋物線的彈道飛行,屬於第一代反艦飛彈。在1980至1982年, 701所與中共海軍4805廠為其中一艘河谷型進行改裝,將反艦飛彈換成四枚當時中共剛剛推出的鷹擊-8型(YJ-8)。鷹擊-8型對外型號為C- 801,是中共第一種具有西方第二代水準的反艦飛彈,採用主動雷達導引,固態火箭推進,射程 約40km,飛行速度0.9馬赫,彈頭165kg,終端彈道採用掠海飛行以躲避敵艦雷達偵測。不過後來河谷級並未換裝新反艦飛彈,而且中共又繼續發展出射程更長的鷹擊-8A。

  在1970年代,701所還曾推出河谷級的放大水翼版,稱為EM-2A,艇長略增為28m,寬6.6m,動力為四具M-50型柴油機驅動四軸螺旋槳,輸出功率增至5600馬力,最大航速38節,艇上編制20名人員,艦上武裝則維持不變。EM-2A似乎是針對外銷市場,不過並不是成功的產品,建造一艘原型艇進行測試後便沒有下文。

←黃蜂級飛彈快艇長期以來都是中共飛彈快艇部隊的骨幹主力,最後於2007年6月除役完畢。

  如前文所述,中共在1960年一併引進了蘇聯黃蜂型與蚊子型飛彈快艇;然而正當雙方準備展開合作時,中蘇交惡卻導致蘇聯方面撤走了一切支援的人才、料件與設備,使得仿製工程一度停頓。儘管如此,負責仿製黃蜂型的上海中華造船廠以土法煉鋼的方式摸索,首艘原型艇仍在1963年8月在中華造船廠下水,1965 年10月成軍,中共稱之為021型,而西方則以「黃蜂」的中文音譯直接稱之為黃蜂級(Huangfen class)。隨後江西造船廠亦加入生產行列,並在1971年完成該廠的第一艘黃蜂級。然而,由於技術不成熟之故,此階段黃蜂級仍不斷進行測試與修改,直到1975年才真正定型,並以每年完成十艘的速度大量生產。中共海軍總共獲得了124艘黃蜂級,其中五艘係蘇聯原裝進口的Osa-1型,其餘119艘則是中共自建,至2000年代初期還剩65艘在服役,備役則有35艘。 黃蜂級在2000年代快速除役,最後四艘於2007年5月31日退役。

  黃蜂級採用鋼製艦殼,滿載排水量205ton,主機為三具M-503A柴油機,總功率8025馬力,三軸螺旋槳推進,最高速度39節,以30節航行時續航力350海里,能持續在海上作業5天,艇上編制30名乘員。武裝方面,黃蜂級仍沿用蘇聯原版的配置,不過換呈中共自產的武器,包括艦尾四具上游一號反艦飛彈發射器,日後部分艦隻換裝中共自行研發的海鷹二型飛彈(射程100km)。艦首機砲方面,原版黃蜂級配備自動化的AK-230雙聯裝30mm機砲,中共於1967年展開仿製,但由於中共技術能力有限以及隨後的中蘇交惡,使其仿製的過程並不順利,故先以人工操作的61式雙聯裝25mm機砲暫代;日後AK-230的中共版──69 式30mm機砲(射速360~400發/分,射程4km)於1973年完成定型,1976年首度安裝在一艘黃蜂級艇(舷號18)上進行測試,直到1980年代才正式展開換裝。69式全砲塔重1.8ton,砲口初速1050m/s,單砲射速1000發/分,有效射程3.3km,砲身俯仰範圍-12~+87度,砲塔迴旋範圍左右各90度,砲塔內彈箱容量500發,由射控雷達或光學射控儀導控接戰。黃蜂級的電子裝備包括一具Type-352 I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北約代號Square Tie,有效距離60km),以及一具用來為反艦飛彈和69式機砲進行標定射控Rice Lamp H/I頻射控雷達(有效距離60km)。與河谷級相同,黃蜂級也改用可向後折收的柱型桅杆,以便進入洞庫。在1966年,中共推出一艘以黃蜂級為基礎研發的放大版,艦體長度增至42m,武裝仍為四具上游一 型反艦飛彈發射器,不過取消了火砲;此種快艇只建造了一艘原型艇,之後就沒有下文了。

  與河谷級相同,黃蜂級也有外銷他國的紀錄。在1980年,4艘本級艦銷往北韓,巴基斯坦在1984年獲得4艘;孟加拉購買4艘,於1988年交艦,隨後追加一艘,並於1994年運交。葉門也訂購了三艘,本來預計在1994年運交,不過由於葉門陷入內戰而中止交易。此外,伊朗也購買了10艘改良型黃蜂級,以兩組雙聯裝鷹擊-8A(鷹擊-8的改良型,射程增至80km)反艦飛彈發射器取代上游一 型,於1995年運交。
←紅星級飛彈巡邏艦係以海南級驅潛艇的艦體發展而來。
  在1980年代初期,701所利用先前的037型海南級驅潛艇為基礎,發展新一代的037-1改飛彈巡邏艦(037-1G),西方稱為紅星級(又譯為滬新級,Hounxin class),由上海求新造船廠建造,首艦於1983年成軍,不過直到1991年才被西方國家確認。

  紅星級滿載排水量478ton,動力為三具SEMT-Pielstick 12PA 6280 MPC柴油機,驅動三軸螺旋槳,總功率13200馬力,最大航速32節,以18節速度巡航時續航距離750海里,艦上編制60名人員。相較於海南級,紅星級的上層結構重新設計,體積與高度較小,而艦上使用的火砲也先進得多。紅星級的電子裝備包括一具 位於主桅杆頂端的Type-352E I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此雷達亦負責替反艦飛彈進行目標標定;此外,艦橋上方還有一具Type-347G火砲射控雷達。紅星級的主要武裝是艦尾兩組雙聯裝鷹擊-8A反艦飛彈發射器 ,發射器朝向兩側斜前方,此外艦首與船艛後方平台各裝有一門76A自動化37mm 63倍徑快砲。76A係中共引進義大利Breda雙聯裝40mm自動機砲技術並改用76式的37mm 63倍徑砲身的合成產物(射速400發/分,射程9.6km),並與Type-347G射控雷達(外銷型號為EFR-1,北約代號Rice Lamp)組成88C近迫武器系統,是中共1990年代以來主戰艦艇(包括江衛級、旅滬級、旅海級等等)的標準武裝之一。此外,艦橋前方的砲位裝有兩門附有防盾的14.5mm機槍。除了作為飛彈快艇外,紅箭級也能擔負巡邏哨戒任務。在1986年,據說部分本級艦還加裝了聲納系統

  與西方同時期的飛彈快艇相較,紅箭級的整體技術水準明顯落後至少十幾年。此外,受制於南海級驅潛艇的設計,紅箭級的最大速度只有差強人意的32節,無法跟一般高速飛彈快艇相提並論。
←1990年代出現的紅箭級飛彈巡邏艦體型比紅星級更大,火力也比較強。注意艦尾採用品字形配置的三聯裝鷹擊-1反艦飛彈發射器。
  在1980年代初期,由於香港已經確定會歸還中國,中共海軍遂開始規劃將來的駐港海軍艦艇;由於當時中共現有的小型艦艇大多過於陳舊,因此在1980年代後期開始設計一種兼具飛彈巡邏艦與驅潛艇功能的全新艦艇。此案由中共國防部第七研究院主導開發,並以招標方式發包給船廠建造,這還是中共海軍史上頭一遭。當時美國一家造船廠商正在推銷其飛彈快艇設計,遂與中共當局一拍即合此外,此種新飛彈快艇也參考 了英國末代駐港艦隊的主力──孔雀級(Peacock Class)巡邏艦。此案最後由廣州黃埔造船廠得標,建造合約在1987年12月23日簽訂。本級艦型號為037-II型,西方稱之為紅箭級(另譯為滬建級, Houjian class),首艦陽江號(770)於1989年7月28日開工,1990年12月18日下水,1991年8月20日交艦,1992年7月舉行首度飛彈試射。經過測試後,三艘(771~773)後續艦的訂單隨之確立,於1995年陸續交艦成軍。1996年台海飛彈期間,西方國家首度確認了紅箭級的存在。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後,這四艘紅箭級組成的駐港巡邏大隊便常駐於香港昂船州海軍基地,取代原本英國駐港艦隊的地位。隨後,中共海軍又訂購了兩艘紅箭級(774、774),於1999年交艦,部署於南海艦隊。

  誠如前述,紅箭級係來自於美國廠商的設計。在1988年,中共海軍首度公布名為EH-3D的設計,係修改自前述美國廠商所推出的H-3型,而EH-3D便是紅箭級的前身。原始的H-3採用燃氣渦輪推進系統搭配水噴射推進器,而EH-3D的排水量較H-3進一步放大,並配合中共較為有限的技術水準,把推進系統改成傳統的柴油機驅動雙軸螺旋槳。武裝方面,最初EH-3D打算使用76mm快砲,但由於中共本身技術與後勤等因素(76mm快砲在當時並非中共小型艦艇慣用的口徑),加上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歐美對中共實施軍事技術禁運,導致中共無法獲得西方76mm快砲的技術,因此紅箭級最後只好改用中共海軍使用已久的76A型雙聯裝37mm機砲。紅箭級採用鋼製艦身,上層結構以鋁合金製造,其體型比紅星級更大,整體設計也比較先進,無論是耐波力或起居空間的舒適性都優於紅星級。然而由紅箭級的外觀可知,其製造的工藝水準仍有待加強,例如艇身鋼板明顯不平,焊接的痕跡也十分粗糙;此外,其走道甲板表面並未經過防滑處理,艦上人員在風浪中作業時將非常危險。

  紅箭級滿載排水量520ton,動力為三具法國SEMT-Pielstick 12PA 6280 MPC柴油機 (排氣口設置於艦尾),總功率15840馬力,三軸推進,最大航速33.5節,航速18節時續航力1800海里,是紅星級的兩倍多 。為了增加艦體的穩定性,紅箭級的艦底設有一對減搖鰭片。紅箭級的偵測系統與紅星級差不多,包括一具位於格子桅頂端的Type-352E I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一具導航雷達以及一具位於艦橋上方的Type-347G火砲射控雷達 (附有光電瞄準裝置)等,主桅杆後方裝有一具光電偵蒐/追蹤儀,艦橋上方裝有一具夜間航行用的紅外線熱影像儀。電子戰方面,紅星級的主桅杆裝有兩具電子支援接收器,艦橋後方兩側各裝一座干擾彈發射器。在指管通情系統方面,紅箭級比紅星級更為先進。 武裝方面,紅箭級的艦體後段兩側各裝有一組採用品字形配置的三聯裝鷹擊-8A型反艦飛彈發射器,艦首裝備一門76A型雙聯裝37mm快砲,艦尾的結構物上則以背負方式縱向安裝兩門69式雙聯裝30mm機砲,而這三門機砲均由Type-347G射控雷達指揮。 雖然中共日後又推出了射程更長的鷹擊-83反艦飛彈,但考量到紅星級只是一種近岸巡邏的二線船艦,所以始終沒有替換鷹擊-81型反艦飛彈的計畫。
  在2000年代初期,第五艘本級艦廉江號(774)將艦首37mm快砲拆除,換裝一門俄羅斯製造的AK-176M 76mm自動快砲,達到了EH-3D原始設計的火力水準。AK-176M射速約120發/分,射程12km。中共只購買了少量俄羅斯原裝的AK-176M 快砲,安裝於部分小型艦艇上,隨後則改以技術轉移方式完成國產化,並成為054A巡防艦、071船塢登陸艦的標準配備。不過這艘換裝主砲的廉江號在2006年6月在珠江口被一艘二萬噸級的貨輪撞沈,艦上人員13死4重傷,該艦日後撈起,於2008年修復。原本外傳中共將建造更多紅箭級,不過由於中共在2000年代初期又推出了更先進的022型穿浪飛彈快艇,紅箭級就沒有機會繼續建造了。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c56100100aidf.html

http://sts.nthu.edu.tw/board/read.php?f=4&i=565&t=562

http://www.chubun.com/modules/newbb/viewtopic.php?
topic_id=2217&viewmode=flat&order=ASC&type=&mode=0&start=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