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Captain Picard
←旅滬級驅逐艦首艦哈爾濱號(112),是中共第一艘第二代驅逐艦。此為2003年現代化改裝後的照片,艦首79A 100mm主砲已經換裝匿蹤砲塔殼,以國產海紅-7防空飛彈取代法製海響尾蛇飛彈,並以16枚鷹擊-83反艦飛彈取代原本的鷹擊-8A。
第二代驅逐艦的肇始
1970年代末期中共與西方關係逐漸改善並開始見識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時,便徹底感受到中外的巨大差距。在1980年代初期,中共海軍試圖引進英國Type -42飛彈驅逐艦的種種關鍵技術──尤其是海鏢防空飛彈,並與英國合作開發大幅改良的051S,這是中共首度嘗試建造現代化的驅逐艦,可惜此案在1983 年因成本等因素告吹。隨後中共海軍一面規劃改良旅大級,接著又在1984年轉向法國洽商引進現代化海軍技術;大約在這個時候,中共海軍開始規劃嶄新的第二代驅逐艦,列為「七五」、「八五」計畫的海軍工作重點,使用這段時間中共自行研發以及從西方引進的新科技。####在1987年,中共正式與法國簽約,引進海響尾蛇艦載防空飛彈系統(含Castor-II射控系統)、TAVITAC作戰系統、TSR 3002海虎 (Sea Tiger)對空/對海搜索雷達等相關裝備,隨即展開仿製,並安裝在旅大級驅逐艦開封號(109)上;同時,1980年代末期開工的兩艘改良型旅大級湛江號(165)與珠海號(166)也在射控系統、自動化程度、反艦飛彈、防空火砲等方面有了相當的進步,而旅大級的濟南號在1987年還加裝了一座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這些來自於國、內外的新技術,最後都成為第二代驅逐艦的基礎。在1988年,首艘第二代驅逐艦在上海江南造船廠開工,1989年0月安放龍骨,1991年6 月下水,隨後命名為哈爾濱號,舷號112,西方稱之為旅滬級(Luhu class)。由於同時期江南廠為了趕建泰國訂購的053T巡防艦,導致哈爾濱號的工程進度延誤,於是在沒有安裝燃氣渦輪的情況下,於1991年12月先交付中共海軍進行測試,單靠柴油機進行運轉,一段時間後才回廠補裝燃氣渦輪,而隨後的測試工作進行了三年,於1994年5月才正式加入北海艦隊服役。由於身為第一艘以全新水平設計建造的驅逐艦,哈爾濱號獲得了「中華第一艦」的稱號。旅滬級的二號艦於1991年在上海江南廠開工,在1992年2月安放龍骨,1993年10月下水,1996年5月加入北海艦隊服役,命名為青島號,舷號113。
基本構型
相較於旅大級,旅滬級無論是艦體設計、動力輪機、戰鬥指管以及武器裝備,都有著跨越世代的成長。旅滬級艦長148m,舷寬16m,吃水5.1m,長寬比為 9.25,是中共第一艘長寬比降至驅逐艦裡首度降至10以下(旅大級為10.3),能提高航行的穩定性,降低縱搖力矩,然而與西方第一流標準(9以下)相較仍遜色一籌。相較於旅大級,旅滬級的艦體較為飽滿,採用外飄式船舷、飛剪式艦首,抗浪性與適航性較佳。旅滬級的艦面佈局已經擺脫了蘇聯式的影子,而帶有一些歐洲的風味,不過整體而言頗有中共自己發展的特色;上層結構與裝備的布置相當均衡,後方的塔式桅杆頗有英國風;艦體採用全通式甲板設計,即便是直昇機庫兩側也刻意保留兩條與主甲板同一平面的通道。不過旅滬級執著於追求艦上武器射界最佳化時,卻也造成若干犧牲;船艛之前的武裝包括100mm艦砲、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發射器以及兩門雙聯裝37mm機砲,為了讓這些武器都有較佳的前向射界,所以這三種武器採用階梯狀層次安裝,100mm艦砲安裝在艦首甲板,後方的海響尾蛇安裝於高一層的甲板,而在更後面的37mm機砲刻意加高了砲座砲口高出海響尾蛇飛彈發射器,這樣的佈局導致旅滬級被迫採用一個較高較窄的上層船艛(否則艦橋的視線就會被37mm機砲砲塔擋住),不僅影響穩定性,空間不足的艦橋也顯得較為擁擠。此外,刻意增高的37mm砲座在射擊時振動得較為厲害,影響了射擊精確度。美國的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由於沒有下甲板結構,所以能輕易安裝在任何強度足夠的部位,如艦橋頂端,但是旅滬級採用的76A型37mm的彈艙貫穿甲板,安裝位置就沒這麼自由。之後中共設計的艦艇記取這個教訓,再也沒有為了刻意追求前方視界而導致整體構型升高的情況,甚至乾脆不在艦橋前方安裝37mm機砲,例如在旅滬級之後的旅海級驅逐艦。旅滬級的自動化程度比以往高出甚多,滿載排水量 3700ton的旅大級需編制320人以上,而滿載排水量4800ton的旅滬級卻只需編制230人。
動力系統
旅滬級是中共第一艘採用燃氣渦輪的艦艇,主機構型為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CODOG),首艦哈爾濱號的主機包括兩具美國GE的LM-2500燃氣渦輪(輸出功率合計55000馬力)以及兩具德國製造的MTU12V1163TB83柴油主機(總功率8840馬力),雙軸五葉片螺旋槳推進,最大航速31節,航速15節時續航力4000海里。在1960年中蘇交惡之後,中共很長一段時間再也無法獲得國外的軍事技術支援,像旅滬級這樣在輪機系統大開洋葷、完全採用西方舶來品,從1960年代以來可說是空前的。燃氣渦輪是中共海軍朝思暮想的裝備,相較於蒸汽渦輪具有重量輕、體積小、啟動快、反應靈敏、可隨時開/關機等諸多優點,是歐美俄新型高速主戰艦艇不作他想的動力裝置;然而燃氣渦輪實際上就是噴射機使用的渦輪噴射引擎,技術難度甚高,因此中共海軍數十年來不止一次打算將燃氣渦輪作為艦艇動力(包括1958年大躍進時代的22型護衛艦、1960年代後期江東級護衛艦),但最後沒有一個不與現實妥協。在1970年代末期中共與英國洽商引進Type-42驅逐艦時,曾一度有機會引進該艦的TM-3B燃氣渦輪,但最後仍以告吹作收。結果由於1970年代後期以來中共與西方國家的蜜月期,使得廣被美國海軍主戰艦艇使用的LM-2500成為中共海軍的第一種燃氣渦輪;但由於 1989年天安門事件的影響,導致西方國家紛紛對中共採取武器禁用制裁,也讓中共無法進一步獲得更多LM-2500主機,這使得旅滬級注定無法大量建造。
無法繼續使用LM-2500之後,二號艦哈爾濱號覓得烏克蘭提供的兩具GT-25000燃氣渦輪。GT-25000由烏克蘭機械設計所研製,原始型號為DA-80-1,是原本前蘇聯第三代燃氣渦輪GT-15000(DA-90)發展而成。由於GT- 2500發展完成之際適逢蘇聯解體,造艦完全停擺,因此中共海軍反倒成了第一個使用此機型的客戶。相較於功率15000kW(20115馬力)的GT- 15000,GT-25000功率提升為25000kW(33525馬力),主要設計變更是在低壓壓縮機前增加一個超音速寬葉型的零級葉片,以提高壓縮比,同時提升渦輪進氣口的初溫,以達到增大功率的目的。相較於美製LM-2500,GT-25000的機體尺寸重量較大,耗油率與空氣流量較高,效率較低,在高溫環境運作的功率損失也比較大,顯示技術仍有差距;此外,相較於LM-2500,DA/DN-80的模組化程度不夠(LM-2500只分成16個模組),導致不易維修。不過相較於LM-2500的壓縮空氣啟動方式,GT-25000採用附件較少的電力啟動方式,因此可靠度較高,啟動性能良好。GT-25000機體機體本身重16ton(含罩殼21ton,附帶裝箱體重25.3ton),長6.4m,寬2.5m,高2.7m,轉速為3000~3600rpm,渦輪部分為三軸式,由低壓壓縮機、高壓壓縮機、燃燒室與動力渦輪組成,機殼由18個橡膠減震器來固定。排氣管為煙斗狀,另外透過2個獨立的橡膠減震基座來固定於機艙甲板。根據漢和信息的消息,中共首先向烏克蘭購買了10具GAT-25000裝備於青島號以及2000年代建造的四艘052B/C,接著便由烏克蘭轉移技術,授權中共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生產 (型號稱為UGT-25000),不過據說在2005至2007年內只組裝了一具,顯示中共在完成052B/C後,中共的大型艦建造工作暫時停頓一陣子。相較於原版GT-25000,中共國產化的UGT-25000做了不少改進,最主要的區別是將罩殼改為箱裝體,排氣口改為矩型並與箱裝體完全整合,因此只需要主機體的橡膠底座來固定,排氣口不需要額外的基座,減輕了重量與複雜度,也免除了排氣口橡膠基座提前老化的問題。而新的裝箱體的隔音與隔熱性能也比原本改善,箱裝體內的通風、照明、保溫也獲得改進,而新的導軌設計也使主機換裝更為便利。
青島號的煙囪排煙口也重新設計,煙囪塔頂有兩個高出的排煙帽口,可降低熱輻射訊號,而哈爾濱號則無此設計,這是兩艦在外觀上最大的差別。與嶄新的主機相同,旅滬級的整合式發電與推進系統、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水平也是遠超出以往中共舊式蒸汽動力艦艇的。
←旅滬級的二號艦青島號(113),國產化程度比首艦哈爾濱號大幅提高。注意艦首79A 100mm艦砲與艦舯鷹擊-8A反艦飛彈發射器仍是完工之初的狀態。
電子系統
哈爾濱號與旅大級驅逐艦開封號(109)是唯一兩艘使用法國原裝作戰裝備的艦艇,包括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系統、TAVITAC戰鬥系統、海虎雷達等,而這些法國系統也成為中共第二代主戰艦艇(旅滬級、江衛級等)的主要技術根源。完成戰系化的旅滬級終於擁有了現代化的戰情室,將所有偵測、射控、武器系統的顯控系統設置其中,並透過戰鬥系統完成整合,整個早期預警、即時判斷、快速反應、武器結合、多目標接戰以及分層攻擊等能力較以往大幅強化。偵測方面,哈爾濱號裝備有一具法國原裝的海虎雷達、一具518型(REL-2) 2D長程對空警戒雷達(北約代號God Eye)、一具362型短程低空/對海搜索雷達以及兩具Rical Decca RM-1290平面搜索雷達。原本西方推測旅滬級會採用381甲型3D雷達,所以518雷達的出現頗出人意料。518型/REL-2雷達是REL-1陸基長程對空雷達的海用衍生型,省略了一條敵我識別天線,天線寬15.5m,高8m,體型十分巨大。518雷達的工作波段為L波段(1220~1350Hz),天線轉速6轉/分,對小型戰機這類目標的搜索距離約360km,追蹤距離則為230km,使用動態目標顯示(DMTI)技術,總共有四個頻道,透過頻率分割系統視情況而轉換。先前旅大級、江湖級艦都配備515/517型A波段長程對空警戒雷達,目的是作為中國大陸沿海防空體系的延伸,將防空預警距離進一步向外擴展,而旅滬級裝備518型雷達的作用也是如此。然而過去旅大級、江湖級裝備落後,其雷達對陸地而言僅具備單純的預警效益,而通訊管制也僅限於語音無線電的程度;然而,旅滬級的指管通情機能顯然較為完善,因此很可能具備指揮、協調陸地攔截機乃至防空飛彈單位的能力。 518雷達研發在1987年啟動,此時052A項目早就已經展開,而052A啟動時,518雷達連方案都還沒有,這種裝備研發進度跟不上艦體的情況在中共造艦史上並不希罕(尤以1970年代的江東級與1980年代的夏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最為嚴重),幸好最後518雷達及時完成,之後中共國防工業發展的整體進度配套就理想得多了。射控方面,哈爾濱號的艦橋頂端與機庫上方各有一座347G射控雷達,用來導控37mm機砲群;艦橋上方緊跟在347G雷達之後的是導引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的法製Castor- II雷達/光電射控系統, 而後頭更高的平台上則有一具新研發完成、首度應用的344型反艦飛彈/艦砲射控雷達,擁有一面 應用相位陣列科技的I/J頻天線以及一具輔助用的光電偵測器,可同時追蹤2個目標。這三種射控雷達也採用層疊配置,看起來相當擁擠。此外,艦上還裝有兩具630型(GDG-775)光電射控儀,主桅杆兩側的球狀物是英國製造的SNTI-240衛星通訊天線,艦上的數位資料鏈亦由英國提供。電子戰方面,哈爾濱號配備826C型(BM- 8610)電子 支援系統以及984-1/3/4型電子干擾機,此外還有2座946型15聯裝誘餌發射器;其中826型電子支援系統於1981年開始研究,1985年定型,參考了 1983年引進的義大利製RW-23-1電子支援系統(中共稱之為923-1),可接收脈衝頻率13萬/秒、2~18Hz的電子訊號,與資料庫中800多種雷達的參數比對,分析後將結果傳輸給984型電子反制系統或干擾彈發射器;至於984干擾系統參考了荷蘭Sphinx與Rapidsesm的技術,其中 984-1負責干擾2~5cm波長的部分,984-4負責干擾10cm波段,而984-2則是一個電子支援系統,能與826型一起工作或單獨運作。反潛方面,旅滬級配備與旅大III級珠海號相同的法製聲納系統,包括DUBV-23艦首中頻主/被動聲納以及DUBV-43可變深度聲納,成為中共第一種在設計之初就把VDS納入考量的艦艇;之後中共也對這些聲納進行仿製,仿DUBV-23稱為SJD-8/9中頻艦體聲納,仿DUBV-43則為ESS-1。
武器裝備
武裝方面,哈爾濱號的艦首裝備新開發的79A雙聯裝100mm 56倍徑艦砲,這是先前的79型的改良型,應用了從法國引進的100mm緊致型快砲的部分技術,相較於原本的79式,完成了輕量化、砲塔無人化等目標,而射擊精確度與射速也進一步提升,單砲最大射速可達30發/分,最大射程22km。旅滬級是第一種裝備79A艦砲的中共艦艇,後來還有江衛II級與旅海級使用。艦砲後方的甲板平台裝有一座八聯裝法製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發射器,採用雷達或光電系統導引,速度約2.4馬赫,最大射程13km。海響尾蛇飛彈發射器後方有一個容量16枚的再裝填彈艙,並附有揚彈機,再裝填程序完全自動化;然而這個彈艙是露天設置於甲板上,平時會遭受風吹日曬雨林浪打以及海水鹽分的考驗,所以日後的旅海級改將再裝填彈庫埋在甲板下方。艦橋前方與直昇機庫上方各橫列了兩座76A自動化37mm 63倍徑防空機砲,這是從051G改良型旅大級(湛江號、珠海號)開始裝用的武器,每兩座76A便由一具347射控雷達導引。艦舯安裝了四組射程超過 70km的雙聯裝鷹擊-8A反艦飛彈發射器,分兩群各兩組,分置於後桅杆的前後方,前方兩組朝向左斜前方,後方兩組朝向右斜前方,這種設計是過去中共艦艇極端重視水面作戰的積習所致,刻意讓反艦飛彈發射器盡量朝向前方,朝敵方正面衝刺時直接發射反艦飛彈;然而,這並非中/大型水面艦艇的作戰模式,而且屬於第二代反艦飛彈的鷹擊-8A又有足夠的離軸攻擊能力,將發射管朝向斜前布置不僅沒什麼實質區別,反而佔用了較多甲板空間。反潛方面,艦首裝備兩具87式十二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兩舷各裝有一座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配備中共仿製美國MK-46 Mod1的魚-7型魚雷(另一說是義大利的Whitehead A-224反潛魚雷與B-515魚雷發射器,兩者同樣仿自美國MK-46魚雷與MK-32發射器)。以往中共艦艇廣泛採用的64式反潛臼砲或與深水炸彈施放軌,在旅滬級上遭到捨棄。艦尾設有兩個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使用直-9C反潛直昇機,除了負責反潛搜索、攻擊之外,也擔任鷹擊-8A反艦飛彈所需的中途導引工作,以發揮超水平線的攻擊能力。
中共第一種反潛直昇機──直-9C
在1980年10月,中共國務院批准三機部以外貿合作方式,從法國引進SA-365海豚型輕型多用途直昇機的技術與首批50架的生產權,由哈爾濱飛機公司負責製造,第一架於1982年試飛。爾後哈爾濱多次與法國原廠簽約,生產多批直-9,最後終於完成國產化作業,並成為中共軍方廣泛使用的現代化直昇機。在 1987年12月2日,首架為海軍研發的直-9反潛型試飛成功,於12月24日在改裝直昇機甲板的旅大級驅逐艦濟南號(105)上順利降落。反潛型直-9 定型後的型號為直-9C,主要基本結構原本的直- 9大致相同,使用四葉片星形柔性旋翼槳轂組成,主旋翼葉片以複合材料製造,並採用13葉片蝸窗式尾部風扇(又稱涵道風扇)來取代傳統式尾旋翼,具有噪音小、空氣阻力低、不易被外物損傷的優點,缺點則是結構複雜。直-9C配備兩具渦軸-8甲(渦軸-8A)渦輪軸發動機,是原版海豚直昇機的阿赫耶1C的國產化型號,單發最大緊急功率與最大起飛功率分別為734與710軸馬力,在最大飛行重量時可依靠單發動機飛行。此外,中共在直-9C上測試仿自國外的魚叉輔助降落系統,機腹配備一支外型類似魚叉的桿狀物,著艦時放下,插入艦艇直昇機起降甲板上一個佈滿網孔的金屬板,使得劇烈搖晃的艦艇能快速固定住飛機。
直-9C的機首裝有一具南京電子所研製的KLC-1 X波段多功能直升機載監視雷達,是中共研製的第一種直昇機用搜索雷達,主要用於對海搜索與監視,此外還具備一定的空中搜索能力;除了用於偵測浮出水面的敵方潛艦之外,也能拉長艦艇的偵測範圍,並搜索遠方的敵艦,為母艦發射的反艦飛彈提供目標指示與中途導引;而其他附帶功能還包括輔助導航、氣象探測、信標功能以及被動截收等。KLC-1全重82kg,採用以輕型碳纖維強化塑膠材料製造的橢圓抛物面天線,結構緊湊;雷達後端使用脈衝壓縮、頻率捷變、窄脈沖信號、寬頻帶、 CFAR檢測、電子反反制、可程式化信號、數位處理系統、自我測試功能等先進技術。由於KCL-1是在海上環境操作,因此全系統經過抗潮濕與鹽分的設計,而相關設計由南京電子所與信息產業部廣州五所共同完成,包括在原料、印刷電路板、浸漬、灌裝、絕緣、插接和機箱等項目進行處理。KLC-1在不同海象與目標的搜索距離如下:在三級海象下於50海里偵測到漁船等級目標,在四級海象下於64海里偵測到中小型艦艇。KLC-1在我國雷達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國第一種艦載機機載雷達,必需能夠抵受海上航行中的種種侵蝕。南京電子研究所與信息産業部廣州五所共同完成了KLC-1的防腐蝕工作。
反潛方面,中共為直-9C研發了605型吊放式聲納、聲納浮標、磁異探測器等裝備:一組聲納浮標包括12個被動聲納浮標、4個主動式聲納浮標、一個溫度探測浮標和一個海洋環境浮標。每個被動聲納浮標全長305mm,直徑124mm,重量5kg,使用被動式全向聽音技術;每個主動聲納浮標長914mm,直徑 124mm,重16kg。當直-9C以120m高度飛行時,可接收到10海里內各聲納浮標發回的信號,聲納有效作用距離10kg。605型吊放聲納仿自美國AN/AQS-13聲納,是中共第二代的吊放聲納產品,全系統重量320kg,作用距離6.3~11.84km(法國AS-565的HS-73型聲納在 80m深的海域也只有9.25km的偵測距離)。武器方面,直-9C的機體兩側各有一個掛架,總共能掛載兩枚中共仿自美國MK-46 Mod1的魚-7型324mm輕型魚雷,戰鬥部45kg,射程15km,航速45節;此外,中共海軍還有100kg與250kg等兩種不同的航空反潛炸彈,在深度較淺的水域中使用。
直-9C是中共自行以直-9為基礎開發的反潛直昇機,與法國本身從AS-365衍生的AS-565黑豹反潛直昇機並無關係,兩者的系統結構也不一樣。除了直-9C之外,中共海軍也引進了若干法國原裝的AS-565。從外觀上,直-9C與AS-565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機鼻雷達罩,AS-565的雷達位於機首下方一個圓盤狀天線中,而直-9C則是將KLC-1安裝於機首的大型整流罩內;直-9C這麼做的好處是機鼻內部空間較大,可以安裝功率更大的雷達,缺點則是位於機鼻的雷達天線不可能像機腹雷達罩般對下方海面實施360度搜索,而必須依靠直昇機的往復飛行,如此比較耗費油料,縮短了直昇機的滯空時間。機鼻雷達罩對於遠程海面搜索、反艦飛彈標定比較有利,因為水面目標勢必會先出現在前方的水平面,而機鼻較大的空間便可容納天線更大、作用距離更遠的雷達;然而對反潛任務而言,則是擁有360度偵測能力的機腹雷達較為有利,因為搜索範圍是飛機下方附近所有的方位。此外,AS-565只能在機體左側掛載一枚魚雷,比直-9C少一個掛載點。細節方面,直-9C兩根空速管位於機頭雷達罩夏方,AS-565則為於機頭兩側;直-9C的後機艙門比AS-565小,而且玻璃窗折角為稜角,AS-565的玻璃窗折角則為圓弧狀。
雖然中共海軍很早就裝備了直-9C與AS-565,但是直到2004年才首度進行夜間艦艇起降訓練,而且地點位於沿海港岸的視距範圍內,而非遠海之中。長期以來,中共海軍的反潛直昇機隸屬於岸基單位,平時維護與訓練與水面艦艇完全分開,這是基於管理與後勤維護能量的現實,直到2000年代中葉才逐漸轉一到水面艦艇的編制下進行聯合訓練,所以整個艦隊的機、艦協同反潛作業能力恐怕仍在起步階段。此外,直-9C體型太小,不可能同時攜帶前述的反潛偵測裝備與武器(若想同時攜帶,起碼必須擁有如美國SH-60B的機體規模),使得整體作戰效益大打折扣。因此直到2000年代初期中共海軍隨著購買俄製現代級飛彈驅逐艦而獲得Ka-28C反潛直昇機,才算是真正擁有功能完整的艦載反潛直昇機。
評析
由於擁有高整合程度的作戰系統、自動化防空飛彈與防空火砲,使得旅滬級真正擁有較現代化的點防空能力,能在反艦飛彈的時代生存;而艦上配備的艦首/變深聲納、反潛魚雷與反潛直昇機等,也使旅滬級初步具備中共海軍艦艇一向欠缺的現代化反潛作戰能力。然而,作為中共第一種嘗試建造的現代化構型驅逐艦,旅滬級的佈局與系統配置仍存在不少問題;其中,首艦哈爾濱號飽受裝備匹配兼容性不佳的困擾,這是因為該艦採用的次系統來源複雜,包括中共(對空預警雷達、反艦飛彈、火砲、電戰裝備、聲納、海上補給裝置、自動化控制系統、整合式發電與推進動力系統等等)、法國(TAVITAC戰鬥系統、海虎雷達、海響尾蛇防空飛彈、聲納系統等)、美國(LM-2500燃氣渦輪主機 )、英國(衛星通訊天線、導航雷達)、德國(MTU 20V 956TB柴油機)等,可能再加上義大利製造的魚雷,被中共海軍稱為「八國聯軍」,而集合眾多進口裝備導致哈爾濱號造價不斐,當時估計超過了2億美元。由於上層結構安裝各種來源不同的雷達且頗為擁擠,導致哈爾濱號曾面臨嚴重的電磁兼容性問題,尤其是法製海虎雷達與英製衛星通訊天線常會互相干擾(英國雪菲爾號飛彈驅逐艦便因為類似的原因,在緊要關頭為了使用衛星天線而關閉搜索雷達,導致飛魚飛彈趁虛而入),這使得中共海軍花了許多時間克服,也是哈爾濱號在1991年下水後直到1994年才得以成軍的主因。二號艦青島號的 裝備、系統配置大致與哈爾濱號相同,除了燃氣渦輪主機不同外,最主要的區別是國產化程度大幅增加,例如以仿製的ZKJ-4B/6戰鬥系統取代TAVITAC,以 從海虎雷達仿製的360型取代了原版海虎,Castor-II射控系統也被仿製的345型取代,海響尾蛇防空飛彈則被中共仿製版的海紅-7取代 ,所以電磁兼容問題大幅改善 ;而國產化程度大幅提高的青島號也被視為中共真正的首艘新一代驅逐艦。由於燃氣渦輪取得問題,加上本身設計仍存在許多問題或不成熟之處,實驗性質濃厚的旅滬級就只建造了這兩艘,中共隨後著手展開第三代驅逐艦的研發,將「小步快跑」的步伐繼續推進。
經歷
由於中共海軍似乎將旅滬級視為軍力現代化的重要成果,因此兩艦成軍後有多次遠航出訪紀錄。在1996年7月,哈爾濱號與旅大級的西寧號(108)訪問了北韓與俄羅斯海參崴。1997年7月20日,當時中共手頭上最先進的驅逐艦與補給艦──哈爾濱號、旅大III級驅逐艦珠海號(166)與成軍不到一年的南倉號補給艦(南運953)展開了中共海軍建軍以來首次的橫渡太平洋以及訪問美洲遠航,沿途行經夏威夷珍珠港、美國聖地牙哥、墨西哥、秘魯、智利等地,為時3 個多月,是中共海軍一大盛事;而上一次中國艦艇訪問美國本土就要追溯到清末的海圻號巡洋艦,該艦於1911年4月啟程參加英王喬治五世加冕典禮,回程途中順道訪問美國與古巴;然而在這場中國近代海軍空前的遠航壯舉途中,國內便爆發了辛亥革命,返國時艦上只能改掛國民政府的五色旗。在2001年5月,哈爾濱號與太倉號(615)補給艦出訪巴基斯坦參加中-巴建交50週年紀念活動,並順道訪問印度孟買。在200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軍委授予哈爾濱號「海上先鋒艦」的正式榮銜。在2007年9月,哈爾濱號與補給艦洪澤湖號(881)出航訪問澳洲與紐西蘭,並與澳洲、紐西蘭海軍編隊進行聯合搜救演習。
至於青島號的外訪活動則更加活躍,在1997年2月首先與江衛級巡防艦銅陵號(542)訪問泰國、菲律賓與馬來西亞,1998年4月與世昌號(82)訓練艦、南倉號補給艦出訪澳洲、紐西蘭、菲律賓,是中共海軍建軍以來首度進入大洋洲海域;然而在5月4日三艦停靠雪梨港時,有一名澳洲人士搭乘小艇企圖從青島號艦尾變深聲納坡道處攀艦抗議的事件,結果艦上水兵竟然以帆布裹起來痛毆。在2000年8月,青島號與太倉號補給艦橫越太平洋出訪美加,沿途拜訪夏威夷珍珠港、美國西雅圖艾佛拉特軍港以及加拿大維多利亞魁爾茅特軍港;8月22日當這支編隊經過第一島鏈時,隨即遭到日本海上自衛隊P-3C與艦艇的監控,日本海自的瀨戶雪號(DD-131)驅逐艦甚至挑釁地從青島號與太倉號編隊中間穿越,青島號隨即連續兩次右轉,壓迫瀨戶雪號右轉規避。在2002年5月15 日,青島號與太倉號再度聯袂出航,展開中共海軍建軍以來第一次環球航行,總共訪問新加坡、埃及、土耳其、烏克蘭、希臘、葡萄牙、巴西、厄瓜多、秘魯、法國等十國的軍港,為時四個多月,總航程三萬三千餘海里,是中國擁有近代/現代化海軍以來最長的一次航行。
結語
在2003年,哈爾濱號展開了改裝工程,包括79A艦砲換裝匿蹤砲塔殼,將反艦飛彈換成四組四聯裝鷹擊-83(射程超過150km),並且比照青島號,以國產的海紅-7防空飛彈系統等裝備替換原本的進口貨;而青島號也在2004年進行類似的改裝,換裝鷹擊-83以及匿蹤主砲塔殼。雖然1999年更新一代的旅海級驅逐艦深圳號服役,2003年上海江南造船廠一口氣推出四艘新型052B/C飛彈驅逐艦之後,旅滬級已經不再被視為中共代表性的現代化艦艇;但是作為中共第一種以西方水平為標竿設計的第二代驅逐艦 ,頂著「中華第一艦」與「海上先鋒艦」的名號,旅滬級在中共造艦史上確立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
艦名/使用國 | 旅滬級驅逐艦/中共(Luhu class,Type-052A) | |||
建造國/建造廠 | 中共/上海 江南造船廠 | |||
尺寸(公尺) | 長148 寬16 吃水5.1 | |||
排水量(ton) | 標準4200 滿載48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COGAD LM-2500燃氣渦輪*2/55000(D-112) GT-25000燃氣渦輪*2/67000(D-113) MTU12V1163TB83柴油機*2/8840 雙軸 | |||
航速(節) | 31 | |||
續航力(海浬) | 4000/15節 | |||
乘員 | 23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TSR 3004海虎對空/對海搜索雷達*1(D-112) 360型對空/對海搜索雷達*1(D-113) 518型L頻長程對空警戒雷達*1 Rical Decca RM-1290導航雷達*2 826C型電子反制系統 946型15聯裝誘餌發射器*2 | |||
聲納 | DUBV-23艦首中頻主/被動聲納*1 DUBV-43可變深度聲納*1 | |||
射控/作戰系統 | TAVITAC戰鬥系統(D-112) ZKJ-4B/6戰鬥系統(D-113) Castor-II型防空飛彈雷達/光電射控系統*1(D-112) 345型防空飛彈雷達/光電射控系統*1(D-113) 344型反艦飛彈/艦砲射控雷達*1 347G型火砲射控雷達*2 630型光電射控儀 | |||
艦載武裝 | 87式十二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2 79A式雙聯裝100mm 56倍徑艦砲*1 八聯裝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發射器*1(另存16枚備用彈 。D-112裝備,2003年換成海紅-7) 八聯裝海紅-7型防空飛彈發射器*1(另存16枚備用彈 。D-113裝備。D-112於2003年換裝) 76A雙聯裝37mm 63倍徑機砲*4 雙聯裝鷹擊-8A反艦飛彈發射器*2(2003年被鷹擊-83取代) 四聯裝鷹擊-83反艦飛彈發射器*2(2003年起換裝) 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2(使用魚-7魚雷) | |||
艦載機 | 直-9C反潛直昇機*2 | |||
姊妹艦 | 共2艘 | |||
艦名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
D-112 哈爾濱 | 1991/6 | 1994/5 | | |
D-113 青島 | 1993/10 | 1996/5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