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

南美太平洋戰爭(硝石戰爭)

By 陸戰屋小步兵
硝石戰爭地區圖


  歷史上的第一次太平洋戰爭就是發生在南美,從1879年打到83年的智利與秘魯、波利維亞之間的邊境衝突,又叫作「硝石戰爭」。當時這三個國家接壤的阿卡塔瑪沙漠一方面雖說是乾燥的不毛之地,但是另一方面卻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物資源。1866年智利與波利維亞訂定的國境條約中就載明此地區的資源雙方各取一半,然而不久之後的1867年發現了新的硝石礦脈,智利企業接著大舉進出於波利維亞與秘魯所屬的地區,感到不滿的二國於是沒多久就締結了對抗智利的秘密同盟條約。
  當時祕魯正為了最大宗的輸出項目鳥糞石(磷礦)逐漸枯竭而苦,波利維亞也急欲獲取新財源。1875年祕魯有償接收了國內的智利系企業,1878年波利維亞也對本國的智利資本企業提高課稅額。智利對於這些政策做的抗議就是以對波利維亞的硝石禁運、逮捕經營者作為回應。
  1879年2月智利政府接受硝石業者請託出動5000兵力佔領了安特佛卡斯特,同時派出軍艦前往由畢赫示威,此時戰爭還沒有展開。藉由這些行動智利完全壓制了波利維亞的太平洋沿岸地帶。硝石作為火藥的原料,圍繞這個主題打轉的戰爭於是開始了。

####
  1879年3月1日波利維亞向智利宣戰。祕魯則因為政治經濟不穩定,在一開始宣布中立,打算在二者之間扮演仲裁者的腳色。然而交涉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智利與波利維亞想要妥協瓜分祕魯領域的風聲,迫於此祕魯除了也對智利開戰之外別無他法。到了4月3日智利也對祕魯宣戰。智利早在好幾年前就為了這場戰爭做準備,大肆整備了陸海軍軍備。由於爭端的地帶是一塊交通困難的沙漠,且無鐵路通過,因此戰爭的主力是以海軍為主。這也是被稱之為「太平洋戰爭」的緣故。

伊基圭海戰
←伊基圭海戰中「愛斯梅拉塔號」(左)對上「瓦斯卡爾號」(右)的場面

智利海軍一開始就派出「愛斯梅拉塔號」、「尤巴東卡號」二艘鐵甲艦封鎖伊基圭港,其餘軍艦接著預計北上攻擊卡洛港。祕魯海軍則從卡洛港出動「瓦斯卡爾」、「印地斯班」迎擊,但是雙方艦隊載中途錯身而過並未遭遇。結果智利海軍封鎖伊基圭港的二艘軍艦就和祕魯南下的二艦撞上爆發了戰鬥,這就是5月21日的「伊基圭海戰」。
  戰鬥從祕魯艦隊的砲擊開始,因為害怕魚雷攻擊不敢靠的太近,雙方連續互相轟擊了二個小時依舊分不出勝負。當時海戰除了砲擊之外,比較有效的戰術就是利用軍艦艦首加裝的撞角進行衝撞攻擊,這樣就算無法造成對方的爆炸也能夠在船身處撕開一道裂口。於是祕魯海軍的「瓦斯卡爾」打算對智利海軍的「愛斯梅拉塔」實施衝撞。但是「瓦斯卡爾」的突擊沒有得手,不過卻在雙方接觸的時候獲得跳上「愛斯梅拉塔」發動肉搏戰的機會。撞角戰和突入肉搏戰都是十九世紀的海戰戰法,這一點十分有希臘羅馬時代的遺風頗具浪漫色彩。
  雙方戰鬥慘烈,「愛斯梅拉塔」的艦橋最後打到只剩下艦長布蘭特和部下二人,連祕魯海軍司令古拉瓦都感慨勇氣過人。最後布蘭特艦長拒絕投降選擇自裁,失去艦長的「愛斯梅拉塔」於是被「瓦斯卡爾」的撞角擊沉。另外一艘祕魯軍艦「印地斯班」也和「尤巴東卡」進行佔上風的戰鬥。最後在追擊戰中迫使對方撞上暗礁而擱淺。

安卡茅斯海角之戰

  7月9日祕魯艦隊再度襲擊伊基圭港並對港內的運輸船砲轟。祕魯艦隊自從伊基圭海戰之後就避開正面的海戰埋頭於運輸破壞戰,獲致的戰果有7月23日捕獲滿載軍事物資的「里馬可號」運輸船。智利方面撤換了原本的艦隊指揮官,為了擊滅祕魯海軍布下了嚴密的警戒網。
  8月18日祕魯艦隊再度襲擊安多法斯加斯大港,就在這裡發生了伊健即使現在看起來都會覺得十分不可思議的事情。祕魯軍艦「瓦斯卡爾號」所發射的魚雷在途中故障,反而掉過頭對著「瓦斯卡爾號」衝過來,就在這時船上的一名中尉立即飛身跳入海中用人力改變了魚雷的航向,讀來簡值就像熱血漫畫之中的情節。之後「瓦斯卡爾號」又繼續執行對港灣的砲擊和商船的扣押行動。
  10月8日天還沒亮祕魯艦隊2艘軍艦就和智利海軍3艘軍艦在安卡茅斯海角碰上。祕魯海軍2艘船都是不到一千噸的小船,而對手智利海軍的「猶克蘭號」、「布蘭猷.安卡拉特號」卻都是三千五百噸的大艦,祕魯海軍面臨了一場苦戰。首先開砲的的是祕魯海軍的「瓦斯卡爾號」,挨了砲彈的智利「猶克蘭號」廚房給打了個大洞,還以顏色的「猶克蘭號」則把「瓦斯卡爾號」的砲塔迴轉裝置予以擊毀;另外一艘祕魯軍艦也對智利艦隊猛烈開火,雙方一時陷入了混戰。戰鬥中「瓦斯卡爾號」想要重施故技發起衝撞攻擊,但卻因為速度不夠快反而吃了砲彈艦橋遭到摧毀,司令古拉瓦當場陣亡,接替指揮的軍官也緊接著相繼死傷,自沉沒有成功的「瓦斯卡爾號」結果就被智利海軍給捕獲了。對於海軍規模很小的秘魯來說,損失了「瓦斯卡爾號」其實就相當於海軍的解體了。參加戰鬥的另一艘「歐尼旺號」看苗頭不對趕緊調頭迴避,逃脫了覆滅的命運。
←被智利俘獲的「瓦斯卡爾號」保存至今成為一艘紀念艦。






塔拉巴卡之戰

  11月1日在已經掌握制海權的智利海軍掩護下,艾斯卡拉將軍率領了一萬名士兵在比薩可瓦登陸。到了16日得到一部分玻利維亞軍增援的秘魯軍發動了反擊,結果攻擊失敗遭到擊退。11月27日展開追擊的智利軍隊向位於塔拉巴卡的秘魯軍發動襲擊。在這場戰鬥中,智利方面認為祕魯和波利維亞的聯軍既然是在實施退卻,那麼抵抗和兵力應當不會很強烈;於是就只投入了先鋒部隊步兵2000名、騎兵300人和火砲10門。然而實際上聯軍卻集結了5000人的兵力,雙方交手之後,甚至有火砲落入祕魯軍之手掉轉砲口對原來的主人開火,戰鬥的結果以智利軍的敗退收場。不過因為聯軍欠缺騎兵,因此無法追擊撤退的智利軍。打了勝仗的聯軍自身的損傷也不小,而沙漠中也無法獲得糧食光是靠後方的補給實在無法支撐,波利維亞的伊拉歐總統就這樣被趕下臺。

塔庫那.亞利加之戰
  第二年(1880年)3月17日祕魯海軍殘存的「歐尼旺號」突破智利艦隊的封鎖,滿載著物資衝入亞利加港,這次任務相當成功,甚至在智利艦隊的監視下完成對亞利加守軍的補給之後,毫髮無傷從容地脫離了戰場。到了五月份一萬四千名智利軍登陸伊落港並加以佔領,之後就長驅直入沙漠地帶在交通要道上的塔庫那和波利維亞軍交上了火。波軍此時由新任總統康佩拉率領一萬人,智利軍則有二萬人,後者以優勢的砲兵和不斷的波狀攻擊終於取得了勝利。趁勝追擊的智利軍於是準備再度對亞利加港發動總攻擊。而接受了「歐尼旺號」的敢死補給之後的亞利加守軍也增加到了二千人。
  6月6日智利軍從海陸二方面發起了攻擊。祕魯守軍的反擊打中了智利海軍「猷克蘭號」的砲們,造成嚴重的損害,但是其他各艦的火力則毫不停歇持續砲轟。到了第二天早上,智利陸軍則攻入了城內加以佔領,祕魯守軍指揮官波魯克內希戰死。

利馬淪陷
  亞利加陷落之後,戰火也燒到了卡洛港,卡洛港是祕魯首都利馬的外港,守軍約有二千人,在封鎖期間曾經以滿載炸藥的爆破船衝撞智利軍艦,擊沉「尤巴東卡號」。11月19日智利送來二萬六千人和一百門大砲登陸了此地,現在除了邊境的硝石地區之外,祕魯北海岸的農莊地帶也遭到了戰火蹂躪。
  在這種重要關頭祕魯政局卻陷入了動盪,為了奔走戰費而出訪歐洲的布蘭特總統在此時被反對派以前逃亡的罪名給解職。加起來人口超過五百萬的秘魯.波利維亞同盟之所以還不敵人口不過二百三十萬的智利,其政局不安是一項重要因素,由此可見內部團結的重要。這時候美國進行了斡旋工作,結果卻因為智利方面貪婪的領土要求而流產。
  1881年初智利軍二萬五千人打到了利馬外圍,經過1月13~15日短時間的戰鬥,敗北的秘魯軍放棄了首都退走;由於智利軍之後持續佔領了二年之久,所以也就進行了相當規模的劫掠。此時的祕魯分裂成抵抗和附敵二派,前者以新任總統比艾落拉為首,退走高原地區持續抗戰,後者則是其政敵卡爾第隆自任總統留在利馬進行交涉。不過卡爾第隆卻被智利軍挾持,而比艾洛拉控制的地區也陸續出現了叛亂。
  到了1882年底祕魯北部強人依克雷西安斯將軍成功收拾了整件事情。就在83年10月23日雙方達成了和平協議,祕魯割讓了塔拉巴卡縣,同時也同意智利享有佔領塔庫那、亞利加兩地十年的權利。至於這兩個地區十年後的歸屬,到時則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不過這項約定並沒有被遵守,後來祕魯與智利個自領有塔庫那、亞利加,而智利支付了六百萬美元買下了塔庫那。波利維亞則根據1884年的條約喪失了安特弗卡斯,從此失去出海口變成一個內陸國,而智利還可以從亞利加獲取的百分之三十五的出口關稅。不過即使如此,波利維亞仍舊擁有名義上的海軍,並且以為了要在出太平洋時作準備而在的的喀喀湖操練軍艦和船員。這場戰爭到此結束,戰爭的死亡人數,智利為五千人,祕魯為九千人,波利維亞為二千人;平民則有到三到四萬人死亡。經此一戰智利國力大幅提升和阿根廷、巴西合稱「南美ABC」。

戰後與智利內戰
  戰敗的秘魯與波利維亞經濟大受打擊,祕魯由於國土淪為戰場,經濟發展停滯直到1890年和波利維亞共同開發非鐵金屬礦山之後才逐漸回復,而且更加地依賴外國資本的支持。而戰勝的智利卻因通貨膨脹所苦,且畸形的經濟發展導致貧富差距加大,造成社會矛盾激化。1886年上台的帕馬希塔總統因為籌措財源而將硝石產業和鐵路收歸國有化等經濟改革政策與國會激烈抗爭,互不相讓的雙方終於在1891年爆發了內戰,陸海兩軍則各自靠往總統與國會參加了政爭。以國會參眾二院議長為首的國會派在北部組成了執政評議會,並以自派的海軍封鎖總統派地區的經濟。由於帕馬希塔因通貨膨脹而鎮壓罷工運動的關係失去了大眾支持,加上海軍的封鎖於是得不到外國的支持。
  這場戰爭在軍事上無足可道,唯一值得一提的是4月23日總統派的海軍部隊二隻魚雷艇衝入了國會派艦隊停泊的卡底拉海灣,並且在40公尺的距離內朝智利海軍最大的「布蘭猷.安卡拉特號」發射了魚雷加以擊沉,這是魚雷首次使用在實戰之中。不過這並沒有扭轉戰局,到了8月國會派發動海陸攻勢,用艦隊運送了九千三百人的兵力進攻,戰鬥打到28日終於獲得了勝利,以帕馬希塔總統的自殺告終。後來智利經濟雖然得以發展,但是內戰的後遺症卻是總統威望的下降,此後數十年之間造成國會的獨大。

參考資料
『世界戦争史10』,陸軍少将伊東政之助著,1940年
『ラテン・アメリカ史』,中屋健一著,中公新書,1964年
『ラテンアメリカ近現代史』,中川文雄,山川出版社世界現代史34,1985年
『アメリカ大陸の明暗』,今津晃著,河出書房新社世界の歴史17,1990年
『ペルー 太平洋とアンデスの国』,増田義郎・柳田利夫,中央公論新社,1999年
『ラテン・アメリカ史』,増田義雄,山川出版社,2000年
「太平洋の戦争」 http://ww1.m78.com/topix-2/war%20of%20the%20pacific.html
「太平洋戦争」http://www.kaho.biz/sat.html
T. B. M. Mason, The War on the Pacific Coast, 1879・81 (U.S.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Washington, 1883
Barros Arana, HisS. de la guerre du Paciflque ,1884
Sir W. Laird Cbowes, Four Modern Naval Campaigns, London, 1902
Cardenas, Alejandro Soto, Guerra del Pacifico, Universidad de Chile, 1950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應該以"第一次太平洋戰爭"的標題放上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