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aptain Picard
中共向俄羅斯訂購的第一艘現代級飛彈驅逐艦杭州號(DDG-136),屬於956E型。
現代級簡介
在1970年代後期,俄羅斯開始規劃兩種大型驅逐艦,以輔助俄羅斯主力水面戰鬥群,第一是滿載排水量高達8200ton以上的Project 1155勇壯級(Udaloy class)驅逐艦;第二種則是用來輔助勇壯級的Project 956現代級(Sovremenny Class)飛彈驅逐艦,檔次與噸位稍低,滿載排水量達7300ton,以反艦與艦隊防空為主要任務。勇壯級與現代級經常被拿來與美國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相提並論,象徵著美蘇兩強海軍驅逐艦大型化的趨勢,而現代級與勇壯級更是蘇聯海軍第一次明確在遠洋艦隊中採取個別擔負單一任務、一同編組運用的概念。首艘現代級於1976年開工建造,1978年11月下水,1980年12月成軍。前蘇聯海軍一共規劃建造二十幾艘現代級,至1991年蘇聯瓦解為止,總共有 14艘現代級完工服役,至1994年又有3艘經過改良的956A現代II級加入俄羅斯海軍。原本還有六艘現代級要建造,其中兩艘在安放龍骨前就被取消,另外四艘開工後造造停停,最後有兩艘被中共訂購(見下文)。現代級堪稱1980年代蘇聯海軍驅逐艦中反艦與防空戰力最強者,無論是整體尺吋、適航性、生存性、火力等都超過之前建造的金達級(Kynda clas)巡洋艦。
現代級由俄羅斯北方工業公司設計,標準排水量6500ton,滿載排水量7300ton,艦長156m,寬17.3m,吃水6.5m,艦體採用低長寬比、大水面積的設計,雖然比較不利於高速性能,但是卻增加了適航性與耐波力,較適合遠洋作戰。現代級的採用短首艛平甲板構型,艦首乾舷較高以增加惡劣海浪中的航行與抗浪性能,船舷從水線以上外飄,艦尾至艦橋下方的兩舷有明顯折線,方尾構型。現代級的艦體由高強度鋼材製造,全艦劃分為16個水密隔艙。現代級的上層結構初步考量了降低雷達截面積,略有內傾,不過考慮到全艦各式電子裝備、武器琳瑯滿目,整體構型全無匿蹤效益可言。動力方面,現代級並未如勇壯級班般用採用較前衛的燃氣渦輪推進系統,仍舊使用較為保守而便宜的蒸汽渦輪動力系統,足見現代級在蘇聯海軍中的檔次低於勇壯級一階。現代級的動力系統包括四具高壓蒸汽鍋爐與兩座蒸汽渦輪,雙軸推進,輸出功率100000~104000馬力,最大航速超過32節,航速18節時續航力4500海里,能持續在海上作業 30天。為了降低噪音與振動,艦上主機擁有若干減震隔音措施、機艙敷設吸音材料,並採用噪音較低的五葉片螺旋槳。現代級編制人員數目說法不一,從296至366都有。
電子裝備方面,現代級擁有整合式艦載戰鬥管理系統,能統整艦上水上、水下感測器傳來的目標資料,並將取得的目標資訊傳輸給各武器的射控系統。偵測方面,頭兩艘現代級採用Top Stear對空搜索雷達,第三、第四艘則採用Plate Stear對空雷達,第五艘以後則採用今日頗令人熟悉的Fregat M2EM頂板(Top-Plate)3D D/E頻對空搜索雷達(MR-750),最大對空搜索距離達300km,搜索高度20~30km,能在220km外偵測到雷達截面積2平方公尺的目標,對反艦飛彈偵測距離約35~50km,最小搜索距離2km,能同時搜索100個目標,並對其中25個目標進行精確追蹤;此外,還有三具Palm Frond I頻平面搜索雷達。射控方面,現代級擁有六座Front Dome(MR-90)照明雷達,負責為艦上的SA-N-7/12防空飛彈進行照射;六座雷達分置於兩舷,其中艦首艛兩側下方各有一具,主桅杆兩側各有一具,另外兩具則分佈於機庫兩側。艦橋頂部設有一具Kite Screech H/K/K頻射控雷達(MR-184),負責導控艦首130mm艦砲,擁有兩具顯控台,並具備三種不同距離的偵測模式(0~35km、15~50km及0~75km)。此外,還有兩部Base Tilt(MR-123-02)H/I頻射控雷達負責導引AK-630 30mm機砲接戰。艦橋頂端有一個大型半球狀天線,北約代號為Bandstand,係MINERAL水面作戰雷達系統,使用特殊的大氣波導超地平線偵測技術,主要用來為艦上SS-N-22反艦飛彈進行射控,並與友艦協同進行反水面作戰,充分反應蘇聯海軍重視水面作戰的特色;此型雷達系統包含MINERAL -ME1主動雷達、MINERAL-ME2被動雷達與MINERAL-ME3數位資料傳輸雷達,詳見中共海軍區052B飛彈驅逐艦一文。現代級的電子戰裝備包括4具Foot Ball電子反制/支援系統(部分同級艦使用兩具Bell Shround與2具Bell Squat的組合),從第六艘現代級開始安裝Half Cup雷射警告接收器,此外艦上還有8具PK-10誘餌發射器與2具PK-2誘餌發射器,總共備有兩百多枚誘餌。艦上其他電子裝備還包括Salt Pot A/B、 High Pole A/B、 Long Head等敵我識別裝置,以及Light Bulb型太康(TACAN)系統等。水下偵測方面,現代級MGK-335與KMG-12艦底搜索與攻擊聲納。
武裝方面,現代級的艦首與艦尾各裝有一門AK-130 130mm艦砲,這是冷戰時代除了美國愛荷華級戰鬥艦的16吋巨砲之外,東西雙方口徑最大的艦砲,此砲除了由Kite Screech雷達指揮、戰情室直接遙控之外,也能選擇以砲塔右上方的光電瞄準裝置進行射控。AK-130全砲重94ton,砲身最大仰角80度 ,水平迴轉範圍左右各75度,砲口初速875m/s,對海最大射程30km,對空最大射程12km,砲管採用液冷卻, 單砲射速25~30發/分,對空反應時間7秒,對水面目標反應時間15秒。 現代級擁有兩座3S-90單臂旋轉發射器,分別位於艦首主砲後方以及艦尾直昇機甲板後方,每具發射器的彈艙容量24枚,使用9M-38防空飛彈 (北約代號SA-N-7),飛行速度3馬赫,射程3.5~25km,整套防空飛彈系統命名為Shtil。雖然艦上裝有多達六具照明雷達,不過由於9M-38採用全程半主動雷達導引,所以每具照明雷達一次只能導控一枚飛彈,加上六具雷達安裝位置不佳,整體配置效率不是非常好 。在1992年開始服役的956A型驅逐艦則改用更先進的9M-317(北約代號SA-N-12),是陸基SA-17防空飛彈的海上版,也是SA-N-7的改良型,使用改良後的訊號處理器、射控軟體以及增程的 雙節火箭發動機,具有優異的電子反反制能力,改用中途無線電校正/終端半主動雷達導引模式,引進分時照射技術(一具Front Done雷達可同時導引兩枚),射程3.5~38km(攔截反艦飛彈時最大射程降至10~12km),射高介於5~15000m,飛行速度提高到4.5馬赫,能擊中以12g加速的飛行目標 ;其戰鬥部重62kg,引信包括接觸、電磁波半主動近發與主動近發等模式。現代級最重要的武器是位於艦橋前方兩側的兩組四聯裝3M80蚊式(Moskit)超音速反艦飛彈發射器,北約代號SS -N-22;安裝SS-N-22處的船舷係專為配置反艦飛彈而設計,從艦首方向以15度的傾斜角度向下轉折,成為現代級外觀上一大特色。SS-N-22由 Raduga設計局開發,主要定位是近海防禦,部署於中/小型作戰艦艇上,因此其體積與射程均遠低於專門對付航艦的P-500/700,也沒有如後者般複雜的飛彈間資料傳輸/編隊技術。第一代蚊式3M80型於1981年服役,全長9.4m,彈重3950kg,戰鬥部重300kg,採用衝壓發動機推進,導引方式為中途慣性導航+終端主動雷達歸向,最大射程100km,飛行速度3馬赫(高空)/2.5馬赫(低空),掠海飛行高度不超過20m;在1984年,改良後的3M80M正式服役,彈重增至4500kg,高空射程為 120km,全程低空則為80km,爾後俄羅斯又推出更先進的3M82,高空射程增為160km,低空射程也延長為120km。此外,SS-N-22在彈道終端還能預設不規則轉向,可擾亂敵艦的反制措施。雖不具備編隊飛行模式,但SS-N-22仍配備任務規劃系統,能在發射前根據敵情資料,為一群飛彈規劃一套詳細的整體攻擊計畫;在同一個計畫的控制,由2~4艘艦艇連續發射的多枚SS-N-22飛彈能分別依照不盡相同的路線,在同一時間抵達目標,達成真正有效的飽和攻擊。艦上共裝備四座AK-630防空機砲,分佈於船艛兩側及機庫兩側,採用六管30mm旋轉砲身,砲身最大仰角85度,砲座可360度旋轉,砲口初速880m/s,射速5000發/分,對付反艦飛彈的射程約2~4km,對付水面目標的射程約5km,由雷達指揮,全自動操作,每座機砲各由一具Base Tilt射控雷達指揮,性質類似美國方陣、荷蘭門將等近迫武器系統。 反潛方面,艦上裝有兩組RBU-1000六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艦上備彈48枚)與兩組PBY-1000型雙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艦舯後段設有一座直昇機庫 ,採用伸縮式設計以節約空間,直昇機甲板並非位未於艦尾,而且高架在兩層主甲板之上;早期型的現代級搭載一架Ka-27同軸反轉旋翼直昇機,充當反艦飛彈的中途導引與目標標定、運輸、搜救等工作,不具備反潛能力。
根據1999年7月俄羅斯獨立報的軍事刊物指出,蘇聯在1981至1982年還曾提出過以現代級為基礎的大規模改良方案,以燃氣渦輪取代蒸汽渦輪推進系統,排水量從8000~14000ton的範疇都有討論。在1980年代末期,北方設計局也提出數種名為956U的現代級改良方案,標準排水量 6700~6750ton:第一種將SS-N-22反艦飛彈發射器換成同樣斜置的SM-403發射系統,裝填更先進的SS-N-26寶石反艦飛彈或SS- N-27俱樂部;第二種方案取消艦尾130mm艦砲,改裝研發中的3S-14垂直發射防空飛彈,容量16枚;第三種則以24聯裝垂直發射系統取代其他如 3S-90等原有飛彈系統。這些方案都取消原本的AK-630機砲,改用兩座Kashtan機砲/飛彈複合近迫武器系統(北約代號CADS -N-1,詳見俄羅斯海軍無畏級巡防艦一文),此系統整合有射控雷達、兩門30mm機砲與八具9M-311(SA-N-13)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每個砲塔內還有24枚SA-N-11備射。在 1990年10月,蘇聯政府批准956U的設計,但由於隨後的蘇聯解體而無法實現。進入俄羅斯時代之後,北方設計局雖然再度提出類似計畫,並規劃換用燃氣渦輪、單管130mm艦砲、Ka-27直昇機的反潛型,但由於俄羅斯財政困難而無法實施。
中共購買的最後一艘現代級寧波號(DDG-139),該艦在建造期間曾發生火災。
中共的第一批現代級
在1997年6月,中共 當局在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來華訪問時宣布購買兩艘現代II級(956E)飛彈驅逐艦,總值8億美金,並保留六艘的優先選購 權,這是1950年代中蘇蜜月期以後,相隔數十年中共再度向俄羅斯訂購水面作戰艦艇 。除了船艦與上面的系統外,中共同時也引進配套的Ka-28C同軸反轉旋翼反潛直昇機;Ka-28是Ka-27的出口型號,而Ka-28C是此系列中較新的衍生型,主要改良包括提升航電的數位化與自動化程度,並增設數位化資料處理/傳輸系統。Ka-28C配備兩具TV- 3-117VK型渦軸發動機,每具最大功率2200軸馬力,最大作戰半徑200km,滯空時間4.5小時,編制3名空勤機員,機首下方設有一具使用距離達200km的對海搜索雷達,能在2100至2400m的高度上探測180km以內的水面艦艇,或30km外如潛艦呼吸管大小的目標,機上並配備磁性探測器以及16~24個聲納浮標,並能將聲納浮標獲得的資訊以數位資料鏈傳回母艦;此外,機上還可配備吊放式聲納。Ka-28最大籌載量約5ton,機腹設有一個彈艙,能掛載兩枚406/533mm魚雷,或者是四枚100或250kg 級深水炸彈。為了增加直昇機的存活性,Ka-28還在機鼻與水平尾翼安裝雷達警告接收器,發動機艙後面裝有主動式紅外線干擾器、金屬干擾絲與熱焰彈發射器,機上的 UV-26彈箱可攜帶64枚干擾彈。雖然中共先前已經有國產的直-9C反潛直生機,但由於噸位太小,很難一次攜帶足夠的反潛偵測裝備與武器升空;而Ka-28堪稱中共獲得的第一種真正功能完整的反潛直昇機,除了用於現代級之外,也搭配2000年代中共推出的052B/C、054A等新型國產艦艇。
中共購買的這兩艘都是1980年代末期開工、長期在北方工業公司聖彼得堡造船廠未能完工的956A型驅逐艦Yekateringburgex號(工廠編號878)與Alexander Nevsky號(工廠編號879),其中Yekateringburgex號在前蘇聯時代預定命名為Vazhny,後來又曾更名為300 let Rossiyykomy,在1994年5月舉行下水典禮,1997年時 已經安裝了部分設備、電纜、排水管道、130mm艦砲、AK-630 30mm機砲以及配套的MR-123-02射控雷達、533mm魚雷管等,並進入打磨側壁的階段,工程進度達到65%;Alexander Nevsky號在前蘇聯時代原名Vdumchivyy,至1997年時仍停在船台上,已經完成隔艙安裝的作業,工程進度為35%。中共這筆購買合約於1996年12月正式簽署,,包括配套的SA-N-7防空飛彈系統與3M-30超音速反艦飛彈。相較於原本的現代級,956E改用更新型號的主機鍋爐以及自動化無線電通信系統。在1999年7、8月,北方造船廠與波羅的海艦隊在波羅的斯克海軍基地對完工的878號艦展開航行測試與國家測驗,隨後又進行了飛彈與火砲測試;在12月底,878號艦完成測試,在聖彼得堡於盛大的儀式中交付中共海軍,命名為杭州號,舷號136,在2000年1月初啟航返抵中國,由俄方與中方海軍人員以及船廠專家聯合操艦。二號艦於1999年4月下水,2000年6月27日開始海試,於8月15日完成,9月由中俄雙方聯合驗收,11月30日交付中共海軍,命名為福州號,舷號137;該艦仍由先前操作杭州號回國的同一批中共海軍人員接收,不同的是福州號的返國行程完全由中共海軍人員操作。這兩艘956E型都配屬於東海艦隊,駐防浙江寧波基地。 這兩艘現代級的交付都是如期如質,讓中共海軍留下不錯的印象。
中共決定購買現代級之際,本身海軍已經有兩艘新設計的旅滬級驅逐艦進入服役;然而,由於部分技術不成熟以及燃氣渦輪主機貨源中斷(首艦哈爾濱號使用美製 LM-2500型,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因禁運無法再獲得,二號艦改用烏克蘭製燃氣渦輪,但也非長久之計),導致旅滬級沒有進一步追加產量。而依照中共海軍「小步快跑」摸索新一代驅逐艦技術的節奏,也不打算在短時間內建造大量性能還不到位的新驅逐艦;因此,引進國外現成艦艇,成為迅速補充戰力的唯一途徑,而設計成熟的外來驅逐艦也可確保萬一國產驅逐艦研發不順遂時,中共海軍仍能獲得現成的即戰力。而透過現代級的引進,中共也首度獲得艦上許多電子裝備與武器系統,隨後很快都被中共拿來逆向仿製;例如,現代級的頂板3D對空雷達、MINERAL-ME水面作戰雷達系統隨後都完成了國產化,並應用於2004 年起新推出的054與054A江凱系列巡防艦上。
世人大部分的焦點放在現代級的八枚SS-N-22超音速反艦飛彈上,中共許多報導都譽之為「航母殺手」;然而,對於中共海軍而言,引進現代級的最大意義,恐怕是中共海軍首度擁有了真正的區域防空飛彈系統。在1980年代初期,中共一度有機會引進英國海鏢防空飛彈,不過最後由於成本的因素在1983年告吹;之後無論是中共自行研發的紅旗-61或仿自法國海響尾蛇的海紅-7型,都屬於點防禦性質的短程防空飛彈。而現代級則讓中共獲得射程25km的SA-N-7 防空飛彈系統,初步具備替整個編隊提供防空掩護的能力。而所謂現代級對美國航艦戰鬥群的威脅也是被過度膨脹,除非美國航艦戰鬥群過於接近中國大陸,使現代級能獲得友軍岸基飛機的預警與空中掩護,否則就憑這幾艘水面艦艇在沒有空中掩護與偵察等支援的情況下,老早就會進入美國航艦空中預警機以及戰機空中巡邏(CAP)的偵測或攻擊半徑內,連接近航艦至能有效發動飛彈攻擊的機會都沒有,頂多是在美方不備的情況下擊毀若干外圍的護航艦艇;而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負責為飛彈提供目標指示的艦載直昇機也不敢飛離現代級的防空飛彈有效射程,使得SS-N-22實際上能發揮的有效射程大打折扣。此外,近年美國新型近程防禦武器陸續服役,包括ESSM改良型海麻雀防空飛彈、RAM公羊短程防空飛彈以及MK-15 Block 1B改良型方陣近迫武器系統,都在測試時展現出足以應付SS-N-22這類超音速飛行、在彈道終端採用不規則迴避運動的目標的能力。然而對於很難得到空中偵測與掩護支援的台灣海軍而言,發現SS-N-22飛彈的時候就是飛彈從水平線上飛來的時候,其超過2馬赫的速度就深具威脅性了;而台灣海軍在2005年獲得擁有標準SM-2 Block 3A防空飛彈(射程156km)之前,光靠手頭上射程僅46km的標準SM-1,也很難先制攻擊飛在水平線上負責導引SS-N-22的Ka-27直昇機。
北約國家並未比照先前「旅」字頭的慣例給中共的現代級特別取代號,不是直接稱為現代級,便是依照首艦命名的慣例稱為杭州級(Hangzhou class)。
← 中共訂購的第二批現代級(956EM)的艦尾,後130mm艦砲取消,機庫兩旁設置Kashtan近迫武器系統。
在2002年1月3日,中共與俄羅斯又簽署購買另外兩艘現代級(稱為956EM)的合約,總值14億美元。原本許多消息來源推測這兩艘956EM將套用1980年代末期北方設計局的956U設計進行大幅度的改良,包括拆除艦尾130mm艦砲,原位置改裝寶石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垂直發射系統;以兩組各32管的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取代原本兩座3S-90單臂發射器,使用射程120km的9M96E2長程防空飛彈(S-300PMU2的艦載版,北約代號SA-N-6C),並換裝配套的相位陣列射控雷達,此外以Kashtan 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取代AK-630。不過等首艘956EM於2004年4月下水時,這些誇張的猜測都破滅了。在2003年6月於聖彼德堡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海軍節博覽會中,北方設計局展示了一種小幅改良的現代級驅逐艦,包括改用更寬敞、保修能力更好的的固定式直昇機庫,並以兩座Kashtan安裝於機庫左右側的近迫武器系統取代原本的AK-630(這也是中共海軍首度引進此型武器),而艦尾AK-130快砲也遭到取消。而中共購買的956EM就很接近這個改良型現代級的模型,不過機庫設計仍為伸縮式。除此之外,俄羅斯也表示956EM在武裝與電子系統等方面都有相當幅度的改進,包括使用升級的3M-80EBR反艦飛彈(射程提高到240km)以及射程、多目標接戰能力都增加的SA-N-12防空飛彈。
956EM 的作戰中樞為AGAT研發的Sigma-E戰鬥情報控制系統,採用開放式架構以及商規組件,包括Intel處理器,其Ethernet 10/100/1000等區域網路系統備有Mil-1553B、RS-232、RS-422、RS-485等西方常見軍/民規線路接口;在此戰鬥系統上運行的作業系統是Linux,由民間的C/C++高階語言撰寫的軟體能與IEEE1220.1與STD-498國際標準接軌。此套戰鬥情報系統具備作為艦隊旗艦的指揮機能,具備高速的數位資料交換處理能力,並整合了艦上所有的感測(包括雷達與聲納)、電子戰、導航、氣象、各種武器系統等等;戰鬥系統整合有9具多功能雙層彩色顯控台,上、下層的顯示器規格相同,其中顯示的LCD為彩色TFT 1600X1200規格,能顯示攝影機的錄像;而觸控式LCD顯示器則為TFT 640X480規格。這些顯示器的重量為160kg,高166.1cm,寬67.1cm,供電系統為220V/50Hz,消耗功率為400W。956EM 增加了俄羅斯Pirbor廠生產的TK-25E電子截收及干擾系統(7.2版),能偵測、分析、識別2~18GHz的電子信號頻譜,必要時可把偵測波段擴展到0.4~2GHz的低頻或18~40GHz的高頻;電子截收(ESM)模式時,在8~18GHz的正常頻帶下,其接收敏感度高於-65dBm,在其他頻率的敏感度則高於-0.55dBm,並能以0.1~150us的都卜勒寬度來追蹤連續波雷達信號。至於在電子反制模式(ECM)下,8~18GHz頻帶的追蹤敏感度高於-60dBm,識別區間小於6.2MHz。TK-25E能同時以噪音雜訊模式干擾8個雷達信號源,同時追蹤100個具威脅性的雷達信號源,而且對威脅信號源的反應時間低於3秒。TK-25E依照希望同時干擾的數量,天線組可由4至8個天線組成,而956EM上則發現有2個ECM與2個 ESM天線。TK-25E擁有P16型顯控台,由1~2個TFT顯示器組成,負責控制ESM/ECM與誘餌發射器(可全自動連結作業)。956EM還配備 Sistema Research & Production Enterprise研製的艦內訓練模擬系統以及所有相關訓練軟體,包括航海操作以及在不同環境下發射飛彈、火砲、魚雷等模式,模擬範圍從20000m的高空到水下1000m深處。
然而,中共第二批現代級也引發了俄羅斯軍火工業的內部鬥爭風波。在2001年2月中共當局仍與俄羅斯洽談擬定第二批現代級的採購合約時,俄方相關部門就已指定現代級的原廠──北方公司位於聖彼得堡的船廠合約執行者;然而,並非現代級驅逐艦主要生產廠商的波羅的海造船廠也盯上這塊價值14億美元的大餅。於是在正式簽約之前,波羅的海造船廠就四處積極部署,意圖爭奪這筆合約,最重要的就是拉攏了當時兼任俄羅斯聯邦工業與科技部部長、主管俄羅斯國防工業的副總理克列巴諾夫,提議就新艦建造事宜進行公開招標。在2002年1月4日中俄雙方正式簽署兩艘 956EM建造合約的第二天,俄羅斯相關部門根據克列巴諾夫的授意,宣布對此造艦案展開公開招標,參加競標的有原現代級主承包商的北方公司聖彼得堡造船廠、波羅的海造船以及加里寧格勒造船廠;在1月19日,俄羅斯政府跨部門的招標委員會宣布波羅的海造船廠獲勝。波羅的海造船廠方面宣稱他們較低的報價是獲勝原因,但背後的因素就不是外人所知了。消息傳出後,聖彼得堡造船廠立刻大感光火,因為先前只有該廠承造過現代級驅逐艦,而且該廠為了替中共建造第二批現代級,已經投入大筆資金購入船材以及擴充設備,同時還支付了設計費用,且制定了建造技術方案。中共方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轉變也大感吃驚與不滿,馬上照會俄羅斯反對這個結果。中方代表在照會中力陳,雖然波羅的海造船廠實力雄厚,但先前毫無建造現代級的經驗,更重要的是當時波羅的海造船廠正在為印度建造三艘克里瓦克IV級(Krivak IV class)飛彈巡防艦(後來的塔瓦級),中共不希望兩國的軍艦在同一個造船廠建造,讓印度有機會接觸這兩艘中共新購艦艇的技術細節。
當此一風波越演越烈之際,俄羅斯總理卡西亞諾夫隨後插手干預此事,在3月12日改變了克列巴諾夫的招標決定,把合約中的主承包商地位重新交給北方造船廠,波羅的海作為供應設備的次承包商。由於原本做出公開招標決定的克列巴諾夫在2月18日被俄國總統普京免除副總理職務(仍任俄羅斯聯邦工業與科技部部長),波羅的海造船廠在緊要關頭失去了靠山。表面上克列巴諾夫被降職的導火線是為2000年8月12號發生的俄羅斯海軍庫斯克號核能攻擊潛艦沈沒事件而負責(事發時克列巴諾夫就曾請辭,不過未獲批准),不過背後遠因恐怕還包含俄羅斯軍工體系內部鬥爭,而建議普京解除卡西諾夫副總理職務的就是總理卡西亞諾夫;曾有俄羅斯媒體指出,卡西亞諾夫為了把原來握在克列巴諾夫手中的與外國軍事合作事務管理權搶到自己手裡,藉著現代級以及之前庫斯克號事件而摘了克列巴諾夫的烏紗帽。波羅的海造船廠眼看煮熟的鴨子飛了,總經理奧列格·舒利亞科夫斯基立刻致函卡西亞諾夫總理,表達強烈的憤怒,表示波羅的海造船廠絕對不願意參與這齣鬧劇,明顯地暗示該廠拒絕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北方造船廠合作。由於波羅的海造船廠是俄羅斯所有船艦的蒸汽渦輪、大軸與螺旋槳的唯一供應商,如果該廠以此為抵制,北方造船廠什麼船都造不出來。然而在總理強力干預的情況下,波羅的海造船廠最終還是屈從了總理的指示,作為分包商為北方造船廠提供建造兩艘驅逐艦所需的相關配套裝置。
波羅的海船廠爭奪956EM合約以及強烈抵制北方造船廠,應該與當時俄羅斯正在研議改組國防工業體系,以北方造船廠為核心建立大型艦船工業集團問題,此舉造成俄羅斯其他造船廠的擔懮,一些效益仍佳的造船企業擔心他們 將就此失去獨立法人的地位,因此竭力地想避免事情演變至此、或者盡可能爭取自己的獨立地位,便成為一些造船企業的首要之務,其中也包括波羅的海造船廠。此外,波羅的海背後的母公司──由俄羅斯前總理阿·博利沙科夫領導的HCT集團也與此事有關;在2001年,HCT 集團收購聖彼得堡船廠約18.85%的股份,然而在次年春的北方船廠股東大會上,HCT集團要求加入代表廠方董事會與監察委員會卻遭到拒絕,HCT集團不滿之餘不但釋出北方船廠股份,同時令旗下的波羅的海造船廠抵制北方船廠執行的兩艘956EM建造案作為報復,請求啟動仲裁程序。然而在俄羅斯高層強力斡旋的情況下,最後波羅的海造船廠仍不得不配合北方船廠,為這兩艘956EM提供關鍵設備。雖然必須配合,但2003年中波羅的海造船廠仍故意延遲交付輪機設備(北方公司則認為是波羅的海廠方領導與股東之間的鬥爭),導致建造進度拖延將近半年月,使得首艘956EM無法如原訂計畫在2003年12月下水;一般猜測是HCT集團背後唆使波羅的海船廠延遲交貨,造成北方船廠違約而必需支付鉅額賠償金。
此外,波羅的海造船廠以及HCT集團還特地在莫斯科召開記者會,HCT集團總裁涅西斯指責媒體報導所謂波羅的海造船廠蓄意抵制合約的事情都是北方造船廠進行的抹黑,實際原因是北方造船廠在這兩艘956EM上嚴重違反技術規定,偷工減料,大規模使用已經報廢的舊設備和零件而且未經驗證,波羅的海造船廠為了保證全艦品質才拒絕交付鍋爐。涅西斯具體指出,兩艘056EM上部分裝備來自於俄國海軍兩艘早在1985年就已經報廢的驅逐艦上的裝備,令一部分則是從庫房中搬出1980年代已經廢棄的設備,已經生鏽。涅西斯表示,根據與中共簽署的合約條款中,明註兩艘 956EM上所有的裝備都必須是目前生產的新品;但北方造船廠方面爲了追求高額利潤,而將那些1980年代封存的舊品貼上標籤、並偽造技術資料充當新產品,而且在裝用前也沒有經過技術測試。波羅的海造船廠在記者會上向媒體提供好幾份北方造船廠與幾家供應商所簽署的合約的複印本,文件中說明這些裝備都是1980年代製造的產品,涉及的範圍包含艦上所用的蒸汽渦輪主機、蒸汽渦輪發電機、減搖鰭裝置、弦邊附件等。波羅的海船廠表示這些舊品不僅都超過了保質期,也沒有以任何專業防護方式保存,而且皆非配套設備。波羅的海造船廠廠長蘇裏亞克夫斯基表示,北方造船廠的這種做法 會嚴重影響956EM驅逐艦的質量,不僅降低其性能,而品質不良、參次不齊的裝備更容易造成意外事故與人員傷亡。波羅的海造船廠領導人表示,該廠對於艦上的鍋爐輪機系統負有保修責任,如果該廠向驅逐艦上提供的鍋爐系統硬是與這些參差不齊的舊品産品配套混裝,很可能會發生意外事故;所以在北方造船廠沒有對那些舊設備提出具體的技術檢驗措施之前,爲了保證俄國造船業的信譽,波羅的海廠將不會供應鍋爐。當時如果波羅的海船廠最後拒絕供貨,則956EM型艦的生產合約將面臨被迫中止的危險,因為波羅的海船廠是當時唯一的貨源;即便後來找到合適的合約商,也必須從頭轉移技術建立產能,根本不可能如期、如質、如預算地履行合約。後來在俄羅斯相關單位的強力協調干預之下,北方船廠與波羅的海廠終於達成協議,波羅的海船廠也在2003年8月交付了兩艘956EM所需的鍋爐──原計畫是在2、3月就要交貨的。
首艘中共訂購的956EM在2002年6月於北方船廠開工,廠方編號891;而二號艦則在同年11月15日開工,廠方編號892。為了保證建造工程順利實施,阿爾法銀行在2003年給北方船廠開出總額為4500萬美元的信用貸款,次年3月又再度向北方造船廠提供總額4000萬美元的補充信用貸款。根據中俄雙方的合約,俄羅斯必須在2005年年底前交付這兩艘956EM,不過最後由於前述延誤而跳票。首艘956EM於2004年7月23日下水(比原訂的 2003年12月延誤7個多月),2005年12月28日交付中共海軍,命名為秦洲號,舷號138。第二艘956EM於2004年7月23日下水,原本預定於2006年3月交艦,不過在2005年4月27日,在聖彼得堡造船廠內已經完工八成的該艦發生火災,造成一名消防隊長與一名船廠工人喪生,數人受傷。此次大火是由於建造工人焊接不當而引起,起火點位於艦體中央,並很快蔓延到其他艙室;最後總共有600平方公尺的艙室甲板被火災波及,通風管道被破壞,許多已經安裝在艦上的重要裝備都遭到燒毀 ,直接損失約1000萬美元。這場火災導致該艦被迫整修重裝,工程進度延後,直到2006年9月28日才交付中共海軍,命名為寧波號,舷號139,兩艘956EM依舊配屬於東海艦隊。由於中共自行造艦與裝備研發的能力日漸增強,相形之下現代級的製造工藝水平還不如中共近年推出的052B/C及054,而俄羅斯武器系統的可靠度一向不太好;再加上俄羅斯國防工業內部為了爭奪兩艘956EM合約所產生的紛爭,差點讓建造案跳票,嚴重打擊了俄羅斯軍火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這些因素都使中共繼續訂購現代級的機率變得微乎其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